§§   aaa 專屬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印順導師「往生淨土論講記」

發表:aaa 2010-04-26 17:18:44 閱覽數:22381 (IP: ) T 3051_R 0 引 用
懸論 一釋題
此論全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或稱『往生淨土論』,或簡稱『淨土論』。我國淨土宗依三經一論立宗,三經者,一為『佛說阿彌陀經』(小本);二者亦名『阿彌陀經』(大本),有多種譯本,王龍舒居士會編為一種文字較易懂者,是為通用之大本;第三為『觀無量壽經』。其一論即本論,根據阿彌陀經造論,故稱之為阿彌陀經論。時人有謂念阿彌陀佛,僅中國有之,印度人並不念阿彌陀佛。此說不確。實際上,印度,尤其是西北印至伊朗(古稱安息)一帶,念阿彌陀佛者甚眾(今已絕跡),但不若國人之立宗專念耳。且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論』中,均曾附帶提及此一法門,而世親菩薩本論,尤為專門提倡此法門者。故知念佛在印度,古已有之,到華為甚,但華印念佛方便略有不同耳。今釋題分二段:(一)無量壽經,(二)優波提舍。

無量壽經:無量即阿彌陀義。無量壽梵文為Amitayus。世人壽命皆有限量,故為不徹底、不究竟。如學佛達最究竟圓滿之境界,即得常樂我淨;常為佛德之一:佛壽無限。此經即係指各本『阿彌陀經』而言。

優波提舍─為十二部之一,為順經義解釋之論。印度論有二種:一者、同於中國之註疏,逐句解釋文義,謂之釋經論;一者、為宗經論,依經義為宗,予以發揮,不重文句。本論為宗經論。

關於本論須注意者:本論並不講解阿彌陀經,亦不闡明阿彌陀經之義理,而是根據該經,提出一種修行法門。故全論所說明者,皆為如何念佛,如何發願往生,所以是以修行為主之論。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往生淨土論講記」於民國五十二年冬印順導師講於臺北慧日講堂,由顧法嚴居士記錄。但是他工作煩忙,並沒有馬上整理成文章,民國六十五年(印順導師七十一歲)才完成本篇講記,現在編入華雨集第一冊第四篇。顧法嚴居士英文相當流利,羅侯羅.化普樂的「佛陀的啟示」就是由他翻譯成中文的書藉。顧法嚴居士現在也己經出家多年了。

佛教淨土宗佔有相當多的人數,很多人念佛,很多人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需要那一些條件?常常都講的很膚淺。講「信,願,行」相信,發願。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不夠的,如果沒有發菩提願是無法往生的,所依據的就是「往生淨土論」。

學佛要把握「信,解,行,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目的,動機,方法」。動機不純正,不管多認真,到最後的結果都會變質。動機純正,方法不對也不會成功。

淨土宗三經一論立宗:「佛說阿彌陀經」(小本),「阿彌陀經」(大本)又稱「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又稱「十六觀經」,「往生淨土論」。後來又加入「華嚴經」。蓮池大師,蕅益大師他們是以「華嚴經」的經義來註解「阿彌陀經」。後來「大乘起信論」,「十住毘婆沙論」的「易行品」也加進來了。

阿彌陀義即「無量」。有無量壽,無量光(智慧)的意思。因為在二千多年前一般人壽命較短,受教育的機會較少。更進一步的推廣為,福報無量,智慧無量,慈悲無量,願力無量,壽命無量,方便無量,神通無量,一切法都圓滿無量,一切的一切都圓滿無量。阿彌陀有通義和別義,通義是指無量佛,一切佛。別義是指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光。

如學佛達最究竟圓滿之境界,即得涅槃四德「常樂我淨」。「常」是證到法性的不生不滅,就是恆常的法性存在。「樂」是指破我執之後的快樂。自利利他都無礙的圓滿快樂,至樂。「我」不是單獨存在的自我,而是破我執之後的自在,不論是自修或度他,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都很自在。「淨」是沒有貪嗔癡,不管做任何事都不是為了自己的「名利情」,所有的煩惱習氣都沒有了,貪嗔癡慢疑的煩惱都沒有了,一切煩惱永滅所以又稱為「涅槃」。

優波提舍為「十二部」之一:十二種不同的體裁。古人將十二部經編成了一首偈頌: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具成十二名,廣如大論三十三。「長行」是散文體。「授記」是寓言體。「孤起(頌)」是聲韻的詩歌體。「無問而說」如「阿彌陀經」,沒有人問,佛知道因緣已經成熟而說。「因緣」是因緣體,敍述不同人的個別因緣。「譬喻」譬喻經,有一些事情不好解釋,所以就用寓言故事來表達哲學的義意。「本事,本生」講釋迦牟尼佛或其弟子,前生前世行菩薩道時事蹟。「方廣」就是大乘的總名,引伸為很多法門。「未曾有」就是因緣經,是單獨立說的文體。要清楚了解,可以看「大智度論」。「論議具成十二名」論議體總共有十二種體裁。「廣如大論三十三」如果要清楚知道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大智度論」第三十三卷。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一集-part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kfu30iKJi8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一集-part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Q4bzkTh6SU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一集-part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_f9AQoCCeE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一集-part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VMqQ62h6y0


回應:aaa 2010-04-27 16:43:36 (IP: ) T 3051_R 1 引 用
二 阿彌陀佛與極樂國土

念佛非只口中念佛,須念念不忘佛及佛之淨土,並發願求生該淨土。今先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即無量佛。說無量須先知何為量。量者,大小、久暫、輕重、長短,彼此可以衡量者之謂。世間萬物無不可量、可思、可議、可以文句詮釋,但究竟圓滿佛果之佛,則其境界不可衡量,不可思議,故為無量。喻如眾水入海,即失其名詮,總為一水,平等平等,不可分別,不可詮解。如眾生福報智慧,等等差別,但至成佛,則法身平等平等,等無差異,即成無量。雖在眾生眼中,仍有無數佛,其實在佛境界,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如華嚴經說。『般舟三昧經』說:修行念阿彌陀佛,成就般舟三昧時,即得見佛,而所見者為阿彌陀佛,亦見一切佛現前,故阿彌陀佛可說即一切佛之總代表;此為阿彌陀佛之根本意義。阿彌陀佛與『華嚴經』淵源極深,如本論所稱,發願往生阿彌陀佛「蓮華藏世界」。此華藏世界,即華嚴經之華嚴世界。又「八十八佛懺悔文」,依『華嚴經』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而來。淨土宗同人皆知「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故阿彌陀佛法門與『華嚴經』關係極深。蓮池大師之解釋『阿彌陀經』,即以華嚴宗義解釋。

無量者以無量光、無量壽為尤著。阿彌陀婆耶為無量光,阿彌陀廋斯為無量壽。光有二種:一者、佛身光,表佛身清淨;二者、智光,表智慧無邊,皆為眾生所求對象,而於佛得究竟。又阿彌唎多,甘露義。印人所謂甘露,通俗義乃不死之藥,其實(不生)不死即佛之常義。往生咒中之阿彌唎多,即此義。故甘露王佛亦即阿彌陀佛。經題標無量壽,似為順應世俗;依下論義,固以無量光為主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阿彌陀佛即無量佛」:「量」者,大小,久暫,輕重,長短。「無量」世間萬物無不可量,不可思,不可議。破我執證入真理的境界,是不能用語言心理去推敲,說大槪是怎樣。唯證能知,「如人飮水,冷暖自知」。所以不可思不可議是在講證入的境界。「佛佛道同」:雖在眾生眼中,仍有無數佛,但每一尊佛的修道一樣,所證的境界一樣,所以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襌宗:與十方三世一切佛同一個鼻孔出氣。是指想的講的道理,所做所為和體悟的境界都和佛陀一樣,就是「一多相即」。

佛的智慧慈悲功德悉皆圓滿,叫做「三德等究竟」。佛的智慧能知自己的身心,能知衆生的身心,能知無量世界及衆生的起心動念。「智圓悲無極」智慧圓滿,慈悲沒有限制,沒有極限。你在人間,佛在人間度你。你到三惡道, 佛也到三惡道度你,直到你成佛為止。「斷障無餘習」佛斷煩惱,連習氣都斷,所以稱為「淨」。聲聞圓覺阿羅漢,斷煩惱,但習氣未斷。

佛的通願別願。通願或稱四弘誓願,度無量衆生,斷無盡煩惱,學無量法門,成無上佛道。通願一定要都圓滿才能成佛。別願,如「觀音悲,文殊智,普賢行,地藏願」,在因地修行尚未成佛時,個性趨向,所處的環境因素不同, 需要不同,所發的別願也會不同。如藥師佛的十二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原來是二十四願),釋迦牟尼佛發一大願「五濁惡世度衆生」。釋迦牟尼佛度「放牛班」。阿彌陀佛度「資優班」,所以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般舟三昧經」:義譯是「十方一切佛現前立經」。成就般舟三昧時,即得見佛,而所見者為阿彌陀佛(別),亦見一切佛(通)現前。所以「阿彌陀經」和其他的經典說,衆經所讚歎同歸於淨土,同歸於阿彌陀淨土。一般都說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這樣。而是所有的智慧,福報,願力,慈悲,就是要成就一切佛的圓滿。叫做同歸於彌陀。

阿彌陀婆耶為無量光。光有二種:一者,佛身光,表佛「身口意」三業清淨;佛和阿羅漢不一樣的地方,佛有十八不共法,四無畏,三不護,不需要時時提醒自己注意身口意三業,很自然的言行舉止都合情合理合法,契理又契機。二者,智光,表智慧無邊。學佛了解自己的優缺點,缺點都改掉了,優點都有了,自利利他,而且依報正報都圓滿清淨,智慧就無量無邊了。阿羅漢是觀自己五蘊皆空,這樣就可以解脱了。如果要度衆生還要廣學多聞,修無量法門度無量衆生,所以智慧就無量無邊了。不是念佛念到開悟之後什麼都會了,這樣是無因無緣有結果,不合佛法。開悟之後沒有學習還是什麼都不會。開悟之後沒有我執,去學新事物會比較快。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二集-part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oW3FRIz1ik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二集-part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CQwC5zvyOs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二集-part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5pJGh5-vPA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二集-part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X1ci7u4oBA

回應:aaa 2010-04-28 17:57:34 (IP: ) T 3051_R 2 引 用
以上為阿彌陀本義。但今所稱之阿彌陀佛,既稱前身為法藏比丘,今成佛在西方說法;其後佛滅,由觀世音菩薩繼續佛位;而極樂世界在西方,亦有方位,故其壽命、領域,均非無量。此又何以解說?此乃因眾生心量有限,故作此說。如『維摩詰經』中,舍利弗以佛感穢土為疑,不知視為穢土者,乃舍利弗之眼見如此,非佛土本來如是也。今阿彌陀佛土,本是無量,為有量眾生,方便故說為在西方,如是如是耳。此乃無量中現有量,使眾生得從有量達無量也。

再講極樂國土,先辨淨土之有無,因如無淨土,則何往生之有?今講淨土有無,有二說:一者、普通人武斷的認為迷信,因信者既未見過,又未去過,不能證其有。二者、信佛之人認為必有,因信經說如此。今就常理判斷,不必親身經歷,亦不必全賴經說,亦可認定必有,茲申論如下:

一、如今科學昌明,已證實我此世界,只是無量星球中一行星,是可知此世界外尚有其他世界。
二、再問各種世界有否優劣之別?但看世間各地均有優劣,可推知各種世界必有優劣。
三、如世界有優劣,則我今世界是否即為最佳者,當知不然。然則,可知更優世界之存在,當無可疑。即如近日科學界,因有飛碟之謎,亦認為其他星球可能有智慧較我為高之生物存在。

從上知淨土不但有,而且極多,且有殊勝各別。佛教界又有言唯心淨土者,認為淨土唯在人心中,心外實無淨土。如是說法,大違佛意。須知世界唯心所現,是說固是,但既如是說,須知穢土亦是唯心所現。今承認唯心所現之穢土為現前實有,何以又不承認唯心所現之淨土為實有?故既信淨土,必信其實有,不可執理廢事。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有人問西方極樂世界的生命有限或無限?答,有限,有生就有滅,生住異滅。一切從緣起,這是不變的真理。而極樂世界在西方,亦有方位,故其壽命,領域,均非無量。此又何以解說?此乃因眾生心量有限,故作此說。學佛是以智為本,但一般衆生是以情為本,智慧不足,信心不足,要求依靠求認同感求歸屬感,所以就形成一個固定的地方。「固定」就有限量。

「再講極樂國土,先辨淨土之有無,因如無淨土,則何往生之有?」在佛法證明存在與否有五種方法。稱為「五量」:現量,比量,非量,神通量,聖言(教)量。「現量」:現在,現有,現露。就是當下大家都看的到,而且功能正常運作。「比量」是看不到,但可以用邏輯推理。「非量」是看不到,而且邏輯推理錯誤。例如從前大都用木材或樹葉取火,所以「有火就有煙」,但現在可以用瓦斯取火沒有煙,所以「有火就有煙」變成「非量」。「神通量」一般人看不到,但證到「神通」的人都可以看到可以證明確有此事。「聖言量」有體證開悟的聖人所說的言論,可以教導我們證果解脫的方法。例如佛教經典。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二集-part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gGFCcSc_Qw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二集-part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o1DA-F5Do0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三集-part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nVViEwGJRk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三集-part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fmb2QhJIYM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三集-part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CurP7_WF-Y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三集-part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tjjjBkdmWM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三集-part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T9jukJnQkQ

回應:aaa 2010-04-29 17:24:34 (IP: ) T 3051_R 3 引 用
又關於極樂世界,向有小小論諍。即此淨土究為佛之報土、抑化土(即佛應化之世界)?向來言佛(姑約二身說),有法身、應化身。法身之土為實報土,應化身之土為化土。今此淨土如為報土,則罪惡眾生何能到達?如為化土,則未斷煩惱眾生,亦可仗自願力及佛願力,得以往生,但此土似又不甚究竟。今此問題,雖不必深究,但如從各本『阿彌陀經』看,此土似專為化導穢土眾生,而現為攝引者。若依『般舟三昧經』言,修成者得阿彌陀佛現身為之說法,而行者是時起念作觀:「佛寧有來?我寧有去?不去不來,而佛現前,知由心現。是心念佛,是心作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如此觀法。從而悟入諸法實相,如此往生極樂,則極樂世界即非應化土。彼華開見佛,悟無生忍時,其淨土不在東方,不在西方,乃遍一切處,而為報土矣。大藏經中有關極樂淨土者極多,非止今一般所說三種而已。其各經所述淨土,有敘為佛之報土者,有為應化土者,故引起古人種種諍辯。如云「念佛即生極樂」。一種人解釋為念佛必定往生,如所謂帶業往生。另一種人則認為此乃「別時意趣」,即說為往生,非即往生,乃累世展轉進修,終必往生之義,非指現生即往,如俗言一本萬利,乃逐漸營生,攢積而得,非投一文即可得萬利也。此種異解,當然皆從對佛身土之不同了解而生。其實淨土只一,而見為報土、化土,全視眾生修行程度而定。而修行功深,仍可在化土得法身,則此化土亦不離報土也。

三 往生極樂之意趣

何故欲往生極樂耶?何故發是願耶?須知淨土法門乃大乘法門,小乘無十方淨土,故求往生淨土為大乘特色。而大乘要義,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念佛不離此大乘心境,則與生極樂意義相符。如只為離苦得樂,則是小乘根性矣。但發大乘心,何故求生極樂?因穢土因緣不具足,學佛不易,雖發菩提心,而障礙特多。生老病死,毫無把握,故須往生極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決不致退失大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說:如來有勝方便,勿令退轉(退失菩提心),即此之謂。可見往生之究竟意趣,乃在不失菩提心。至於八地菩薩馬鳴與初地菩薩龍樹之生淨土,與凡夫求生,大不相同。登地菩薩之已悟無生忍者,隨願往生淨土,如水之趨壑,乃勢之所必至,與發心求生者不同也。故眾生無高下,悉可生之,惟不發菩提心者不預焉。

四 作者與譯者

論,在印度為大乘菩薩或小乘阿羅漢作,造者即著作義。菩薩者,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極覺有情者為菩薩。婆藪槃豆舊譯天親,玄奘法師改譯為世親,其實二譯均不甚妥。因天在印語為提婆,婆藪為神名,而又無世義。該神為世人所親,求子者求之即得子,故名世親(天)此大菩薩極為有名,為唯識法相宗二大菩薩之一。在印度有大名聲,稱為千部論師。小乘之聰明論─(『俱舍論』),即彼所造。大乘論中之『三十唯識論』(後人加以注解成『成唯識論』),為唯識宗所依,此論亦彼所著。因彼對全體佛法,有極深刻之認識,故對此念佛法門之看法、修法,亦有獨到之見解。茲略談菩薩生平:菩薩生於佛滅九百年頃(中國西晉時代)之西北印。兄弟三人,兄無著,弟師子覺,均為出家佛弟子。時印人出家,均在小乘教團出家。彼於有部出家,先習小乘,成『俱舍論』。其兄無著面見彌勒,得唯識觀。知弟迷於小乘,稱病,函召來見,為說大乘義。世親覺悟,擬自割舌,無著勸以回小向大,以此舌宏揚大乘,遂承餘緒。其所著論,無所不及,凡大乘經,無不闡揚。此論即本於全體大乘經要義,以解釋『阿彌陀經』之名著。

譯者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元魏即拓跋魏。天竺、印度也。三藏者,精通經律論。菩提流支,菩提、覺義,流支、希求、愛好義,為喜求覺悟之義。此師在佛教史上地位極高,關係極大。彼於元魏時,從印度到魏京,所譯經論甚多,主要皆無著、世親之論著,如『金剛經』、『法華經』、『十地經』等皆有論,其尤要者為『十地經論』。此論譯本,一時風行,成地論宗。後又演為華嚴宗,其影響中國佛教至深。但彼所譯唯識,與後玄奘法師所明,略有不同。其所提倡之「真心」,尤合本國人脾胃。彼所譯本論,對於國人念佛,亦有重大啟示。今人但知廬山慧遠法師為淨土宗始祖,不知淨土法門,初未專宗弘揚,其真正專門弘揚者,實為曇鸞法師,而曇鸞之弘淨土,亦有一番特殊因緣。原來曇鸞體弱,恐不及弘法而夭,遂至南方,向道士陶弘景學服餌之方,及歸北魏,與菩提流支相遇,告以訪道經過。菩提流支斥之為妄。曇鸞請示佛教長生之術,菩提流支示以本論,曇鸞習之大悟,乃著力弘揚,著有『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其後道綽繼之,再傳至唐善導而大行,故淨土之風靡一世,實以菩提流支此論之功為大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淨土究為佛之報土,抑化土?「報土」實報莊嚴土,我們煩惱還沒斷盡,怎麼去?「化土」變化而成,有限有量,那就不徹底不圓滿。淨土到底還是報土,抑化土?「化土」則未斷煩惱眾生,亦可仗自願力及佛願力,神通變化得以往生,此土似專為化導穢土眾生,而現為攝引者。此土似又不甚究竟。

「法身之土為實報土」: 證到真理解脫成佛稱為「法身佛」。法身就是破我執的空無自性,空性是遍滿一切宇宙山河大地,動物植物礦物,都是因緣和合無自性。法身佛所居住的地方稱為「實報莊嚴土」,「實報」就是身口意三業清淨,法身佛的弟子也清淨,所以他們周圍的環境也非常清淨。「實報莊嚴土」不是由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所建立,而是所有的人群策群力所完成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淨土只有一個,是圓滿的「實報莊嚴土」,或是不圓滿的應化土,完全是看衆生的修行程度而定。假使還沒開悟證果而發菩提願,再加上佛的願力,去淨土進修,那是化土。如果在化土非常精進的用功進修,而開悟證果,化土也會變「報土」。假使已經開悟證果「華開見佛悟無生」,淨土就不是限制在那一個方向,要去那一個淨土都可以,所以叫「隨願往生」。每一個淨土都是「實報莊嚴土」。

「何故欲往生極樂耶?何故發是願耶?」是為了上求佛道下化衆,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學佛的障礙,不會因為家庭因素工作因素,或地理環境因素而無法學佛。也絕對不是因為人間是痛苦,壞人很多環境很差,而西方極樂世界,黄金鋪地環境優美,每一個人都是大善人,所以要去那裏享樂。這樣就和往生極樂的意義不同了。發願往生極樂是要倒駕慈航。沒有發菩提心的人是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淨土法門的演化:世親作「往生淨土論」。世親菩薩學貫大小乘,和現在很多出家人只是一宗一派,對整體不了解,只提倡念「阿彌陀佛」求往生的念佛法門不同,容易有門户成見。菩提流支翻譯,曇鸞因為健康因素接觸淨土法門而開始弘揚。道綽初學禪法,於寺中的碑文,了解曇鸞大師的生平及思想,大為欽服。於隋大業五年後開始專修淨土,大力提倡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法門。他甚至發明了唸珠,以木欒子串在一起,方便計算唸佛數量。善導為道綽的弟子,善導將念佛法門發揚光大,在唐朝風靡一世。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四集-part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Ete_s34kyw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四集-part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sNl2H0XAZM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四集-part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m2Pzzi_FKg

回應:aaa 2010-04-30 19:33:59 (IP: ) T 3051_R 4 引 用
正釋 一 偈頌總說 願生偈:

此論文,先以偈頌總說,次以長行解釋。偈名「願生偈」,即發往生淨土願,以求生佛土之偈也。偈者梵語,每句四字、五字至八字,以四句為一偈,與華詩相近。願生偈,乃下偈頌之總名;宋藏本等均列願生偈於偈頌之前。麗藏本在題目下,全題作『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以願生偈為全論題名,誤也。願生偈,共二十四偈。初二偈,歸敬述意,說明弘揚讚嘆者,非己見,乃是佛說,己並無功,表示對佛之恭敬,並示所得全從佛來而已。故凡佛弟子作論,皆採此種態度,歸敬三寶。本論僅歸敬佛寶。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世尊」梵文為婆伽婆,亦作薄伽梵,為世出世間一切所尊義。「我一心歸命」一心者,專心一志,歸信世尊。如非一心,即信心不切。歸命,即是梵文之南無。如「將此身心奉塵剎,此則名為報佛恩」之意。歸信必須完全無保留之信仰歸依。如只信一部份,其他不信,則不得謂為歸信。此並非愚信之意,當然仍須理智抉擇,但一旦歸信,便須一心信仰,不存己見。此為宗教所共,無分大小乘,莫不如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無礙光如來即是無量光如來,即阿彌陀婆耶佛,為一心歸命之處。無礙光者,光光無礙,不若他物,亦不若聲音之有礙。獨光可以融合為一,但仍可為物所障。今此阿彌陀佛之光─身光、智光,則可遍照十方,不受物障。如來乃佛十號之一,梵名為多陀阿伽陀。如者、相同平等之義,即絕對而無分別之義。來、梵文亦可作去,動義。如體會真如,得此佛道,謂之如來。「願生安樂國」國者、世界義。安樂國,亦稱安養,亦稱極樂國。願生極樂國,即所以歸命阿彌陀佛之意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歸信必須完全無保留之信仰歸依。如只信一部份,其他不信,則不得謂為歸信。」這裏不是要大家都不要分別,尤其是初學佛法的人,不了解的時候一定要懷疑。在深該正確了解之後絕對沒有懷疑,信解行證。不要疑東疑西三心兩意,這樣是沒有辦法體驗和成就。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此頌述造論之意。修多羅、契經也;契理契機之謂。佛之無漏功德,及極樂世界佛土之種種功德,為佛究竟、圓滿、無漏,與真理相應之真實功德。今說願生偈,總持(一切均包在內)以上所述各種真實功德,以與佛之教誡相應。此非依一經,或一片一段經文而說,乃總覈各『阿彌陀經』所說西方世界之功德相,而說為願生偈。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說願偈總持」此非依一經,或一片一段經文而說,乃總覈各『阿彌陀經』所說西方世界之功德相,而說為願生偈。依據三本經「佛說阿彌陀經」(小本)「阿彌陀經」(大本)「觀無量壽經」所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功德,總攝裏面的意思,而造此偈頌讚佛,發願求往生。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四集-part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jcjb0F4tvA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四集-part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vdmt2tqPh0

回應:aaa 2010-05-03 18:34:44 (IP: ) T 3051_R 5 引 用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梵聲語深遠,微妙聞十方。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我願往生,阿彌陀佛國。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花臺。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雨天樂花衣,妙香等供養,讚佛諸功德,無有分別心。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皆願往生,示佛法如佛。

上來二十一偈,廣明功德莊嚴。如下長行解釋中詳釋。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末頌乃迴向流通。見阿彌陀佛,除命終見佛外,亦可即生見,如夢中見、定中見等。蓮宗初祖慧遠大師,曾於三昧中數見彌陀佛。但此處世親菩薩所願,為命終往生見佛。其悲心大故,除自見外,更願與其他眾生共見。世親以造論功德,迴向自己與眾生,能因此而往生極樂。迴向者、迴此向彼,將此功德作彼用之意。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二 長行解釋 1 標宗略釋 論曰:此願偈明何義?觀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土故。

論者依『願生偈』而廣為分別,使綱舉目張,條理分明。印度菩薩造論,多為宗經,不重文句解釋。以上「願偈」所「明」者「何義」耶?曰:「觀」想極「樂世界」如在目前,使其殊勝,歷歷分明,並得親「見阿彌陀佛」,使信心堅定,發「願生彼國土」也。念佛有多門,慧遠所提唱者,為持名念佛。世親菩薩此論,為觀想念佛;其實世親亦不專主觀想,下文自見,但以觀想為中心耳。金剛經所明,則為實相念佛。有謂實相念佛為上品上生,須根器極利者方可。而末法眾生,心粗而散,觀想亦不易成,故以持名念佛為對機。上來所說,固是事實,但如有妥善方法,及專家指導,仍可修持,由淺而深,由小而大,無不成就。例如先觀白毫,使其歷歷分明;再擴而大之,倏忽便見全身。今人有以華嚴境界為玄談者,其實能修者皆能修而成就。修時先須『安立』,即繫念一相,但浮動不實,及後穩定,即名『安住』。如是修持,可以成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願生偈總共有二十四偈,全部分成五門,卽五種念佛法門。禮拜門,身業,口念或身體禮拜。讚歎門,口業,比較正式一點是要自己作詩作偈頌讚歎,但大部份的人不會作,就拿現成的偈頌來念,但有很多人往往是不了解偈頌的意思。作願門,可得定。觀察門,可得慧。迴向門,可得大悲功德。後面三門總稱為意業。

願生偈的第一偈第二偈就成立了「禮拜門」「讚歎門」「作願門」。第一偈「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第二偈「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第三偈到第二十三偈是觀察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我皆願往生,示佛法如佛。」第二十四偈是迴向門。「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偈頌是詩歌體,有押韻,四字或五字一句,四句為一偈。長行是散文,就像我們平常講話,沒字句押韻的限制。在佛教經典裏偈頌是「不了義」,長行是「了義」。因為偈頌有字句限制,可能也會有多種不同解釋,所以有「不確定」「不明了」「不徹底」的現象。長行沒有這些缺點,可以講到清楚明白為止。

「標宗略釋」:標示出這部論的宗指,簡略的解釋,為什要簡略,因為後面有詳細的解釋。簡略重點之後再一項一項的講解,才不會一頭霧水。這是造論者的高明,一般人都是把所有自己懂的一次就「傾囊相授」,也不管對方需不需要,想不想聽。「宗經論」:印度菩薩造論通常是宗經論,是講這本經的意義,意義知道之後讀經就容易了解。而不是解釋這一字這一句是什麼意思。因為逐字逐句的解釋常常會不知道整部經到底在講什麼,常常見樹不見林。

念佛三法:「持名念佛」慧遠大師所提倡。念是心在憶念想念,不是只有口在念。一直想一件好的事情好的道理,如在眼前。將我們的心安住在所知所想的境界中。有「正知」才有「正念」。持名念佛是口念阿彌陀佛,更重要的是去了解憶念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和智慧。依報莊嚴極樂世界的莊嚴,「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正報莊嚴阿彌陀佛三十二相的莊嚴等等,這些都是要去憶念想念的。

「觀想念佛」是本論所重,後面會詳細介紹。「實相念佛」金剛經所明,金剛經也是在講念佛法門。佛是無相無著,佛性就是法性就是空性。無「貪嗔癡」破我執,行布施行十善不以自己的名利情為目的,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是念佛的法身,念佛的真理。是最高的念佛法門。

現在的淨土宗常常這樣講「觀想念佛」要根機很利的人才有辨法。現在是末法時期,衆生的心很散亂,「觀想念佛」可能很難成就,所以持名念佛比較對機。台灣現在佛法興盛,要找對人教,找對方法學「觀想念佛」到一心不亂也不困難。現在時下所流行的都是重量不重質,強調參加過幾次佛七,幾次八關齋戒。而不去關心參加過一次之後身心有沒有淨化,觀念有沒有改進,有沒有比以前勤勞,有耐心,比較不亂發脾氣了。要重質不要重量。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五集-part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PZtKXDv8bE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五集-part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tjua8wNuVw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五集-part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P5qJ5dTWM8

回應:aaa 2010-05-04 18:12:01 (IP: ) T 3051_R 6 引 用
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修五念門者,修五種念佛法門也。信乃信願,觀乃智慧。『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修此「五念門」,乃修「觀」與「生信心」之方便也。但須修得成就,乃得生彼,非一修即生也。念佛者以心念,今有作唸字者誤。念者、心在一境上轉之謂。如念佛時時心在佛,念法時時不忘『一切法不生不滅』等之謂;繫念不忘也。淨土宗有三時繫念法門,即此意也。能念到一心不亂,即得禪定,成就智慧,別無他法。念念相繼不離此一念;能如是,即能往生見阿彌陀佛。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作者自問自答。「云何觀」修觀是可以開智慧。有信賴,才能了解,才能體會,才會去實踐。發菩提心的男女衆稱善男子,善女人。不管修任何法門,是否能有成就常常取決於我們是否看的開,是否還執著於事業錢財親情或自己身體。緣起的人生常常無法隨心所願,做多少算多少。

「三時繫念」所謂「三時」,是指早晨,日中,日沒之時,現代則將三時連成一起,在日沒前後一氣做完;而「繫念」是指身,口,意三者繫念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楞嚴經」有圓通法門,就是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念安住在佛的慈悲功德願力,沒有其他的雜念,使清淨的念頭相續。念念相繼不離此一念;能如是,即能往生見阿彌陀佛。



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以上略舉五門之名。一者身業,二者口業,三、四、五者意業。作願門,可得定。觀察門,可得慧。迴向門,得大悲功德。五者由淺入深,如五者總持,必得往生。又此五門,論主乃依『願生偈』而安立:依初二偈,立「禮拜門」,「讚歎門」,「作願門」。依次二十一偈,立「觀察門」。依末偈,立「迴向門」。以下略釋五門。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作願門,心心念念在你的願中,雜念可以止息,可以得定。觀察門,觀察佛的國土和佛的相貌,智慧慈悲願力等等,可以得到智慧。迴向門,不只是想到自己的利益,也希望大家都能得到利益。所以有大悲的功德。如果這五種方法修行的方法都能了解且圓滿,必得往生。



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供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以「身」敬「禮」,或合十,或問訊,或頂禮。但禮佛應如佛在。「應供」即阿羅漢,應受人天供養。「正遍知」即三藐三菩提,或三藐三佛陀,正知而遍知之謂。如來,應供,正遍知,為佛之三種德號。以「身業敬禮如來」,為一心願「生彼國」之「意」。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合十」:五指拼攏,拇指靠在胸前,不要離開身體。如果要表示謙卑,頭和身體可以低下來,但也不需要低到九十度。「問訊」是請問對方的起居作息是否安好。如「阿含經」常常有弟子:「世尊,少病少煩惱不?」現在的「問訊」是比手印,毘盧遮那佛印,是指遍一切處。「問訊」是敬禮問好的意思不必要比手印。「頂禮」有五體投地,額頭雙膝雙手觸地,表示最尊敬。或單腳跪,或雙腳跪。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五集-part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ZawUUOtZKU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五集-part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X8Q2eJalRQ

回應:aaa 2010-05-05 19:22:41 (IP: ) T 3051_R 7 引 用
云何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普通以口持名念佛,即屬讚歎門。何以故?如稚子呼母乎?非也。因佛名為萬德洪名,稱名即同「讚嘆」其功德。如阿彌陀婆耶,即無量光,表「如來光明智相」。顧名思義,為讚歎之真實義。因佛名無量,其功德亦無量,不可思議,故稱名即為以口業稱頌此佛功德。猶世人之崇拜某人物者,稱其名,必須先知此名所代表人物之偉大處,否則即談不上崇拜。如是稱名,即同讚歎。修行者,凡在學佛過程中之一切,皆為修行,或修福,或修慧。而「如實修行」,乃與定慧「相應」之修行。對佛名有深刻了解,如是持名,能依念而進修定慧,從而感得佛力加被,往生極樂。至於求定,方便多門,如持咒、繫心臍下等,雖得定,但不能生極樂。惟於念佛時,對阿彌陀佛功德,深切了解,信願具足,乃能相應而生彼國。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如稚子呼母」孩子叫媽媽不是讚歎,小孩子心身恐佈或遇到困難或肚子餓了叫媽媽是依賴,不是讚歎。同樣的道理,我們遇到困難或心身恐佈念阿彌陀佛是依賴不是讚歎。如果不知道「阿彌陀」的真實意,以口持名念佛也可以把心靜下來,修止。若只是想把心靜下來念任何名字都可以,不一定要念阿彌陀佛。修行次第,散亂心要先止住,修定,稱為正定。得定之後再修觀,觀是觀察,稱為正知,知善惡好壞。再來,安住在正知當中,稱為正念。要先有正知才有正念。

阿彌陀佛,佛名無量。無量光無量壽,智慧道德慈悲願力等等都是無量。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語議,所以稱「不可思議」。阿彌陀佛的功德不是用語言文字可以表達。阿彌陀佛的境界不是用我們心可以推測的。知道阿彌陀佛為萬德洪名的真實意之後,稱名才是「讚嘆」其功德。



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作願」者,發願也。「心常作願」者,必須常常作願,「一心專念」,決定「往生」安養。如是作願者,因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奢摩他,華言止。凡夫之心,散亂奔騰,止者、止心一境,勿令飛揚也。念與止者,念如繩,繫不令動,及心靜止,是為止,故又名住心。故修定實即修念。如能念念相繼,正念分明,即能得止。得止即為真實修行。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心常作願」要常常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今天發願,明天發願,白天發願晚上發願,順境發願逆境發願,天天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有些人是健康時發願,生病時卻煩惱一大堆,不知道要念阿彌陀佛,也忘了正念。考驗一來信心全失。淨土宗印光大師:平時念佛成為習慣,在睡夢中才有辨法念佛,在睡夢中有辨法念佛念,在生病時才有辨法念佛,在生病時有辨法念佛念,在臨终時才有辨法念佛往生。

我們的身口意無法同時做二件事,同時說二句話,同時想二件事。口念阿彌陀佛,心想阿彌陀佛就不會去想煩惱的人事物,當下煩惱就止息了。那是代替,用阿彌陀佛的正知正念代替我們的煩惱妄想。我們凡夫要不胡思亂想是不可能的事,無法控制,那就念阿彌陀佛來代替。念阿彌陀佛要能念念相繼,這很重要。很多人常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今天買菜了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今天股票是漲還是跌?這樣念是沒有效果,這不是「真實修行」,而且極樂世界沒有股票,要把所有的一切都先放下才有辦法往生。



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毘婆舍那故。

一般觀察,只是聽人說說,散心分別事理,非此處所謂觀察。真正「觀察」,必須得定。依定方能成觀,否則,多多觀察,會頭昏腦脹,失眠怔忡。如能得止再觀,乃能得智慧。故大學曰:靜而後能慮,蓋同此理。猶風中燭,飄搖不定,何能照物?但觀慧與止不同,「智慧觀察」,亦即分別、尋求、抉擇。若人觀一紅花,視之不已,能因觀而成於止。如觀其紅色意義為何等,深入分別抉擇,乃能於止中修成觀。如不淨觀,觀事相變化,求其實相(體性作用形相),是則為觀。今所觀者,為阿彌陀佛、國土、菩薩。「正念」者,繫心一境,不旁騖,謂之念。念之能淨我心,開我慧,減我煩惱者,謂之正念。「毘婆舍那」,即觀之梵語也。修止而不修觀,則止於定,不得成就智慧。必須修觀,方得進步。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我們去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是要做什麼?是要修行。所以我們現在雖然在娑婆世界,有善知識的教導就要學習新知識,改掉不好的行為觀念,培養好的行為觀念。到了這一期生命結束的時候,還有不圓滿的地方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繼續進修。平常沒有養成學習的能力反省的能力,知過能改的能力是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要先能靜下來才能「觀察」,否則常常想這想那,胡思亂想會神精衰弱。有人說八字輕的人會看到那些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八字輕」是表示神精質重,更要修定。要「觀察」才能得智慧,有慧無定,那種智慧必然不深,很多反應快,講話快的人,懂的道理不深刻。猶風中燭,飄搖不定,照明度不強。「觀」不是只有「看」,而是經歷一段時間的觀察比較和抉擇判斷。如觀察一個人,聽其言觀其行,是否言行一致,還是說一套做一套,要能抉擇判斷才是有智慧。

修不淨觀在台灣現在比較困難,以前在印度很容易。印度有天葬場,人死後放在樹林讓動物吃,可以在那裏打坐看屍體腫脹,出現屍斑,流出屍水,長出屍蟲。看到這些過程對自己或他人身體的美醜就不會貪愛執著。但修不淨觀有些人承受不了,眼睛一閉就出現死屍腐爛的過程,看到飯就想到屍蟲鑽動,最後自殺。後來就用「淨觀」取代「不淨觀」,就是白骨觀,觀骨的潔白,然後發出白光。比較沒有後遺症。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六集-part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ha_KH3iIIM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六集-part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OEgxOhTNdc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六集-part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ZrCNpsKyTQ

回應:aaa 2010-05-06 17:42:21 (IP: ) T 3051_R 8 引 用
某網友問: 我聽說印老是否定有西方極樂世界的 請問是真的嗎?

aaa答:「往生淨土論講記」印順導師作的,
為什麼 印老是否定有西方極樂世界?

「往生淨土論講記」於民國五十二年冬印順導師講於臺北慧日講堂,由顧法嚴居士記錄。但是他工作煩忙,並沒有馬上整理成文章,民國六十五年(印順導師七十一歲)才完成本篇講記,現在編入華雨集第一冊第四篇。顧法嚴居士英文相當流利,羅侯羅.化普樂的「佛陀的啟示」就是由他翻譯成中文的書藉。顧法嚴居士現在也己經出家多年了。




傳道法師補充了幾點


佛教淨土宗佔有相當多的人數,很多人念佛,很多人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需要那一些條件?常常都講的很膚淺。講「信,願,行」相信,發願。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不夠的,如果沒有發菩提願是無法往生的,所依據的就是世親菩薩的「往生淨土論」。

世親菩薩提出五種修觀的念佛法門。作願門為意業,可以得定。觀察門為智業,可以得慧。方便迴向門為方便智業,方便智業和意業都屬於意。禮拜門屬於身業,讚嘆門屬於口業,總共有五門。五種隨順法門,如能具足,修行圓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把握了。

從以上來看往生極樂世界是很困難,為什麼經典說念佛就能往生?到底是什麼意思?是「別時意趣」之說,言在此意在彼的言外之意,不是念佛就能馬上往生。這個言外之意是策動那些懶惰懈怠,意志薄弱的眾生。發願就是往生的因,念佛就是不退的因,種了因就會慢慢成熟。但是只有持誦佛名空口發願,自己的個性不改,脾氣行為不改,不修戒定慧八正道,福報智慧都沒有,如何能開悟證果?到極樂世界也沒有用。如「法華經」:「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也是「別時意趣」之說。

回應:aaa 2010-05-07 18:21:09 (IP: ) T 3051_R 9 引 用
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三者、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

依經「觀察」,可別為「三」:一者、佛之依報,是「佛國土」。二者、佛之正報,是「阿彌陀佛」。三者、佛之伴侶,是「諸」大「菩薩」。何謂「功德」?功者、用力,德者、善業。如用功力而得善成就者,謂之功德。今極樂世界一切莊嚴境界從何而來,無非從佛所作善業所成,故為佛精進修行之成果,謂之功德。「莊嚴」者,微妙莊飾也。主,伴,國土,有無邊功德莊嚴,均應一一觀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極樂世界一切莊嚴境界不是神通變化而成,是有因果的。都是阿彌陀佛和諸大菩薩,志同道合的人作善業所成就的。故為佛精進修行之成果,謂之功德。「莊嚴」者,微妙莊飾也。莊嚴和美麗不同,美麗是讓人看了很歡喜而想要佔有,貪愛。莊嚴是喜愛且尊敬,不會想要支配佔有。莊嚴的層次比較高。



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故。

「不捨一切苦惱眾生」,猶於火宅不捨眷屬。此乃菩薩發心,故常願以「迴向為首」,務願一切眾生皆生極樂,如是乃能「成就大悲心」。所謂花開見佛,得無生忍,再倒駕慈航,拯救眾生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云何迴向,我們要常常想到,我今天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去享樂,而是學有所成之後要回來娑婆世界度化親戚朋友。就像出國留學,不是去移民,而是學有所成之後,回來貢獻所學的回饋一樣,就叫做「迴向」。再進一而步,我今天的學問修養不是為我自己,賺錢不是為自己的享樂,而是為了幫助社會大衆。這樣才稱為迴向,不是念一念迴向文「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就是迴向,那是在提醒自己要實際的去做。



2 廣明觀察 A觀彼佛國土功德莊嚴 云何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以下,廣明觀察,即五念門之第四門。先「觀佛國土功德莊嚴」。「摩尼」,即梵文如意義。「摩尼如意」,是華梵並舉。「不可思議力」,即不可思議之作用。相似相對法故,為純粹梵文句法,意為佛國莊嚴,不可思議,猶如摩尼寶珠相似。兩者可作一對比,故曰相似相對法。此段意義如下:佛法中之摩尼寶珠為一小珠,極為明淨,能使人滿足一切願望,故曰「如意」;且可避災免難,百病不生。今以喻極樂世界,亦復如是,平安、自由、快樂、無災無難,黃金舖地,七寶莊嚴,一切如意,來去自如。而以如意為要義,故不可思議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廣明觀察,光是「觀彼佛國土功德莊嚴」就有十七種,後面會提到。不可思議「力」力是作用。「摩尼如意」摩尼就是如意的意思,是華梵並舉。例如卡車,卡car就是車,但現在講卡車是指大貨車。又如印度的「德干高原」,德干就是高原的意思。

佛國莊嚴,不可思議,猶如摩尼寶珠,極為明淨,能使人滿足一切願望。如「彌陀經」七寳池八功德水。不但清涼而且能洗淨身上的煩惱。微風吹動,樹就會出微妙音,讓我們念佛念法念僧。黃金舖地,七寶莊嚴,表示沒有貪心沒有愚癡心沒有瞋恨心不會嫉妒。「來去自如」,早上天空會下曼陀羅花,拿著花到十億佛土供佛,回來之後還來得及吃早飯。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六集-part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BilkKECQK4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六集-part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aC_ZutGfDE

回應:aaa 2010-05-10 18:14:31 (IP: ) T 3051_R 10 引 用
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有十七種事應知。何者十七?一者、清淨功德成就,二者、量功德成就,三者、性功德成就,四者、形相功德成就,五者、種種事功德成就,六者、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觸功德成就,八者、莊嚴功德成就,九者、雨功德成就,十者、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聲功德成就,十二者、主功德成就,十三者、眷屬功德成就,十四者、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大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一切所求功德成就。

觀佛國土功德,共分十七事,先列舉名目。



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

此論法門,到此應從定中起觀。今不能修定者,對此偈論,只能生一了解。但亦有作用,因後修止時,有此了解,即能於得定後起觀。而觀極樂世界之清淨功德,須觀其相狀,勝過色界、欲界、無色界─三界。欲界有男女之欲,功利之欲等,欲界六天共之。無欲者為色界四禪十八天。其上為無色界,亦為四天。三界共二十八天,輪轉生死,染縛不淨。至於阿羅漢如目犍連等,則已超出三界。出三界,非謂身離三界,乃不為三界之煩惱所繫縛。凡夫不得出離故,為三界所繫,故稱煩惱為雜染。既有煩惱,則無論一切善惡業,均為不清淨,所感果亦不清淨;不但正報不淨,依報亦然。故極樂世界,既為阿彌陀佛無漏功德所成,自無雜染,故超勝三界也。所稱出世,亦即超過三界之謂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三界」佛教宇宙世界觀用語,指衆生(有情)生命所居住的三種界域處所。欲界,色界,無色界,「界」存在,三界又稱為三有。欲界指食欲,男女淫欲和睡眠欲。欲界有六處(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和六天。印度人認為我們居住的大地是只是「須彌山」的一部份。餓鬼地獄位於「須彌山」的最底部,海平面之下。人和畜生阿修羅位於海平面之上的平地。再上去是須彌山很細的山腰供日月環繞。最上方又是很開擴的地方,有四天王天,最上方是忉利天,面積很大,在同一平面上有三十三天。四天王天和忉利天還是在須彌山,所以又稱為「地居天」。

「色界」指淨妙色法之處,卽四禪天(十八天) 。「色」指物質。
「無色界」指無有色法之處,沒有物質只有精神禪定的境界。有四無色天。
「色界」「無色界」是以禪悅為食,沈浸在定樂之中,但是不管禪定的境界再高,如果定力散失,墮落之後會比以前更痛苦,如千金散去身無分文。「色界」「無色界」天是因為行善和個人修養所感招的善報,但有雜染的緣故所以善報也會有漏盡的時候,會再從新回到六道輪迴。所以升到天界也是不究竟。



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阿彌陀經』並不謂西方極樂世界廣大如虛空,無邊無際。其作此說,只是為凡夫方便。若依彼佛自所住處,以契入真理,事理無礙故,自無邊際可說。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無量的因,無量的心,無量的清淨無量的功德和善行,所以成就無盡的極樂世界。其實「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都沒有這樣講,這是因為我們凡夫的心量是有限量的。心量是有限,福報就有限,所以我們要學菩薩,心量如虛空,自然能成就無量的福報。



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性字、梵文,與界字意義略同,即因素義。故十八界亦有譯為十八性者。性功德成就者,即依何因而有義。今釋:由無漏功德(出世善根)生,已斷煩惱之善根生。但究為何種出世善根生耶?曰一者、正道,二者、慈悲。正道者、八正道也。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是。正道與小乘共。大慈悲為大乘不共,而為佛果之因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西方極樂世界如此清淨莊嚴,是依照什麼因素而成就的?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出世的斷煩惱無漏功德所生,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從有煩惱進修到無煩惱,從無善根進修到有善根。所以是斷煩惱了生死的出世善根生而成就極樂世界。是怎樣的出世善根呢?正道大慈悲。

八正道,正道。世間正見四種,「有善有惡」,「報必由業」,「有前後世」昨天就是前世,明天就是後世,把握現在就可以創造未來,所以沒有命中註定。「有凡夫有聖人」。具備這四項世間正見就是正人君子,不會做壞事,不會去算命改運看風水。出世間正見「緣起無我」,萬事萬物都是相依存的,以無我的精神回饋社會,是感恩報恩,是應盡的義務,不是功勞不求功德。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八正道共聲聞圓覺。大慈悲心不共聲聞圓覺,不是只有自修,也能教化別人,不只淨化身心,也能淨化環境,成就清淨世界。極樂世界如此清淨莊嚴是因為修八正道和大慈悲,由無漏功德出世善根所產生。換句話說我們要去極樂世界也是去學八正道大慈悲心,我們現在己經知道了,可以在娑婆世界先學,學有所成,有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都可以,還沒成就,可以到極樂世界繼續進修。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七集-part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sguYFw4dKA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七集-part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iIEEhzH3Xk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七集-part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0zvMJ-CD8o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七集-part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4C1trFdzEs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七集-part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alDkZwDUhg

回應:aaa 2010-05-11 17:46:06 (IP: ) T 3051_R 11 引 用
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

形相、形色相貌也,以光明為體,清淨光明圓滿為其體性。如鏡、如日、如月。如鏡、喻其清淨圓滿,日月喻其光明;但佛國之光相清涼,不若日光之傷人肌膚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以下是描述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以清淨光明圓滿為其體性,如鏡的清淨圓滿,不論是照清淨或是污穢物,鏡子本身都不會受到污染。我們娑婆世界的凡夫充滿煩惱和苦惱,遇到美麗的事物則愛染,遇到討厭的事物則排斥,都不得自在。佛國之「光相」令人清涼輕鬆自在,光相指智慧之光。地球的日光不但炙熱,曬太久可能會得皮膚癌。

本偈指阿彌陀佛以清淨光明圓滿為其體性,所以智慧和心地都光明。身口意三業都以智慧清淨光明為前導,色聲香味觸法都不會受到染著,像鏡子一樣。以慈悲普照大衆,去關心一切衆生,不分貧富男女老少,就像日月普照世間,「慈眼視衆生,福聚海無量」。所以形相功德都十分莊嚴,所成就的佛土也是清淨莊嚴。



種種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

備諸珍寶,謂不止七寶也。以具足一切珍寶,故能具足微妙莊嚴。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佛說阿彌陀經」所說的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在極樂世界不只七寶,應有盡有。而且看起來,每一個地方都布置的非常自然。阿彌陀佛是一切包容,一切施捨,一切服務,一切度衆生,一切都無量。所以極樂世界具有種種珍寶,而且都很自然完美。



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故。

色分顯色(青黃赤白)、形色(大小方圓)、表色(身口之動態)等。今妙色功德,包括此三者,但最基本者為顯色。故今妙色,亦以可見之光色(顯色)為主。此為無垢明淨焰芒熾烈之光,明耀世間,最為清淨。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講經內容一樣,但是聽錄音帶講經和在看電視或到現場聽經的感受就不一樣,因為有可以看到講經的人身口表情,和受到環境的大小顏色影響。極樂世界的顯色很調和,能使心情安定下來,看了不會受到刺激。因為没有垢穢,没有煩惱,没有骯髒,清淨光明,所以顯色也是清淨光明,不會灰蒙蒙的。「熾」是很明顯的意思,不是刺眼,現在人說「亮麗」。極樂世界的光是從心地發出的智慧之光,遍滿世間,最為清淨。



觸功德成就者,偈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故。

觸者、身所感覺,麤、細、滑、澀、等等皆是。極樂世界,所觸皆妙,今只舉寶性功德草,乃以一概餘,為代表性之舉例耳。寶性功德草者,以七寶功德所成之草,但此七寶不若世間七寶堅硬,乃柔軟寶性所成,觸手迴旋,生勝妙樂,較之迦旃鄰陀,尤有過之。迦旃鄰陀為印度最柔軟滑膩之衣料,如此土之綢緞。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觸功德成就」觸指「眼耳鼻舌身意」的接觸。在極樂世界,六根所接觸到的一切都令人非常舒服快樂,和娑婆世界的觸不同,有好的觸有不好的觸,所以我們會執著好的觸,排斥不好的觸。所有在極樂世界好的觸覺太多了,現在只舉例寶性功德草作為代表。以七寶功德所成之草,較之迦旃鄰陀柔軟滑膩之衣料,尤有過之。聞到的花香,聽到的聲樂就更不得了,會讓人念佛念法念僧。我們一般聽到的音樂只會讓人身心浮動。



莊嚴功德成就者,有三種應知。何等為三?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虛空。

此處所謂莊嚴,非佛前之香花幡幢等之謂。今莊嚴極樂世界者有三種:一、水中,二、地上,三、虛空中,皆有殊勝之處。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莊嚴和美麗不同,美麗是讓人看了很歡喜而想要佔有,貪愛。莊嚴是喜愛尊敬且讓人心清淨,不會想要支配佔有。莊嚴的層次比較高。所以看到佛像,出家師父不要說美麗,要說莊嚴。這裏所講的莊嚴不是道場有佛像香花幡幢等,嚴肅氣氛的莊嚴。而是令人讚歎的殊勝景像。



莊嚴水者,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

池泉之中,皆滿寶華,風動華葉,色光交錯。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池中之水為流動的活泉水,水邊和水裏有各種植物,長出七寳所成的花,交錯盛開在水池之上。微風吹動,花和葉會隨風輕舞,產生各種顏色的光線,非常柔和,不會有刺眼的強光,或是含有對身體害的紫外線,也不會像地球的森林,樹木的枝葉阻擋了光線,而產生陰暗且恐怖的感覺。



莊嚴地者,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故。

極樂世界地上之宮殿,各不相礙,故可觀十方如虛空。復多雜樹欄楯,周匝圍繞。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各個宮殿樓閣和周圍的環境配合的恰到好處。極樂世界是印度人根據他們的審美觀念所描述的,這樣才容易被大衆所相信接受。例如印度很熱,水池可以消暑,需要很多樹林乘涼。周匝圍繞,是說樹木沿著道路生長,到處都有樹陰,走路時不會太熱。印度人認為高山是障礙不好,所以極樂世界平如掌。



莊嚴虛空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

虛空中有眾寶交絡之羅網,網上有鈴,發諸聲音。極樂世界到處皆有法音,不若五濁世間,聞法艱難。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以前要演奏音樂是不容易,需要很多專業的人材,需要很多不同的樂器,所以聽音樂是貴族和有錢人的享受。在極樂世界,每一個衆生隨時隨地都可以聽到音樂,那些音樂不但可以使人心情平靜,而且可以讓人憶念起佛陀講過的法,不像五濁世間,音樂只是讓人短暫的忘了煩惱,而真正能讓人去除煩惱的正法比音樂更難聽到。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八集-part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Qzx3MDba2o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八集-part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Ifw5RAq9w8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八集-part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ewMBF8lcPc

回應:aaa 2010-05-12 17:30:22 (IP: ) T 3051_R 12 引 用
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故。

雨者從天而降義。雨華衣莊嚴者,天降香花、衣脙、及裝飾品,謂之雨華衣等莊嚴。莊嚴中有無量香,不論順逆風,無不普熏。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天上會降下香花和各種的飾品和日用品。香花是供佛用的,早上天空會下曼陀羅花,拿著花到十億佛土供佛,回來之後還來得及吃早飯,表示「來去自如」。各種的飾品和日用品從天而降,表示不需要為日常生活的大小事煩惱,也不需要去羨慕忌妒別人有什麼高貴飾品而我沒有。這是形容給世人看的,對於在極樂世界的人不一定有需要。



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故。

以上所述光明,係物質世界之色光明。今乃指佛之慧光,光明清淨,一如朗日,可破除世間愚癡、昏闇、冥昧故。係心理界之光明。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前面所講的都是極樂世界的物質環境,以下要談極樂世界的精神面。阿彌陀佛的智慧,光明清淨,可破除世間愚癡,昏闇。很多人對於一些道理無法接受,不是因為對於道理無法理解的問題,而是情感無法接受的問題。這些人就是依人不依法。阿彌陀佛智慧光明和無上的威德,就是有辦法度這些人。



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梵聲語深遠,微妙聞十方」故。

印人自稱其語言係梵天所傳,稱梵聲。極樂國之梵聲可及遠處,不須高聲而能遠達,其聲和雅微妙,聞於十方,聽者起清淨心。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梵天」的梵有清淨的意思。梵聲指清淨柔和的聲音,讓人聽了不會刺耳也不會沈悶想睡覺。我們一般的集會演講,人的聲音無法傳的很遠很廣,所以必需用麥克風,和很多的擴大器。極樂世界不需要這些設備,不需要大聲喊叫,講經說法的聲音就可以傳遍十方,而且聲音柔和使人心情平靜。



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

極樂世界既為國土。自然有主,但不若人間之君主,以統治為事,此主為正覺阿彌陀,即阿彌陀佛(正覺為佛義)。法王者、於法得自在義。阿彌陀佛於法得自在。住持者,住者、安居不動,持者、支持不墜,能安住佛法,不令墜失者為住持,如一寺之方丈。善住持者,勿令變質也。佛法已達究竟地步,自無所謂再進步。故所畏者,乃摻雜失正,故須善為住持,使勿變墮。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住持,觀世音菩薩(慈悲)和大勢至成菩薩(智慧)為左右脅侍,稱為「西方三聖」。前面提到要往生極樂世界必修八正道和大慈悲心,但娑婆世界佛陀已經涅槃幾千年,佛法變質而且在印度消失了。就算是有資格往生的人,所學的佛法或有不夠,或有變質,到極樂世界都可得到正確的教導,繼續進修。



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故。

生極樂世界係以華生(化生)。但化生多類,諸天、地獄,俱是。今此化生乃托蓮胎而生。蓮有異德,出泥不染。極樂眷屬,如此化生,喻從五濁惡世生彼而不染義,故稱如來淨華眾。因無論有罪者,如帶業往生,其煩惱病毒,一時壓伏,猶瘧疾之為藥物所鎮。故安養之淨,乃煩惱已伏而非斷,業之帶往者,亦不起作用。今淨華眾從何而來?如何方得入蓮胎?乃正覺(佛)之兒女,從蓮華化生者,猶眾生乃父母生也,故皆成阿彌陀佛之眷屬。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我們為什麼可以帶業往生極樂世界,是因為我們力爭上游,向上提升,向光明,向解脫去積極的進修,而不願意在五濁惡世生死輪廻。我們積極的表現在加上阿彌陀佛的願力,使我們可以得入蓮胎,花開見佛。我們到極樂世界是去進修留學,有所成就之後還要返回娑婆世界用佛法幫助與我們有緣的人,完成該做的業果報。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八集-part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w8LsMvpXkw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八集-part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k_AUc84UZc

回應:aaa 2010-05-13 17:35:20 (IP: ) T 3051_R 13 引 用
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故。

極樂世界亦有受用,但不若俗世飲食。食者,營養品之用以維持生命者。如毒物,不得謂之食。佛法味即法喜,禪三昧即禪悅,二者皆為法食。禪者、靜慮,有定有慧。三昧者、等持,即定義,所謂平等持心,亦不散亂,亦不掉舉之謂。極樂大眾之慧命,以定慧而長養,故以定慧為受用。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食」對身心方面有滋益成長的意思,但是要正面的,毒藥毒品不能稱為食。凡是吃的,看的,聽的,接觸的,能使我們身心愉快,使我們想活下去,而且更健康更幸福。例如運動,使我們身體健康。洗澡,按摩,聽經聞法都可以稱為食。「愛樂佛法味」就是法喜充滿。要有智慧,有正信正見,內心和行為要端正才能體會佛法的妙樂。「禪三昧為食」把禪翻譯為「定」不對。禪者,有定有慧。往生極樂世界者是蓮花化生,以修定慧的法喜充滿來滋養他的法身慧命。



無諸難功德成就者,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

無論身心困惱,極樂世界均無之。因其身為化生,即無肉身所有之苦;而煩惱不起,故無心惱。常受諸樂,亦無人事問題。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極樂世界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因為是蓮花化生,沒有肉體的生老病死痛苦。因為平等持心,沒有佔有和支配的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和所求不得苦。因為「雨華衣莊嚴」黄金鋪地,物質充裕。「愛樂佛法味」内心法喜充滿,沒有佔有的心,沒有得失心。所以極樂世界身無痛苦,心無煩惱,但受諸樂,而且是沒有間斷。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九集-part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uNSBV3FZ8M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九集-part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2iECahdhs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九集-part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GpzP17-Q_U

回應:aaa 2010-05-14 17:53:01 (IP: ) T 3051_R 14 引 用
大義門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無此三過者,名離體譏嫌。名亦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大義門、大乘義門也。生安養者,皆以大乘善根為因(界),平等而無譏嫌之名。所謂可譏嫌者,即指女人、根缺、及二乘─聲聞與緣覺。極樂世界不但無此三種人,抑且無此三種名,因皆平等一相故。依此,極樂世界所有之聲聞,乃以聲聞身迴心大乘而來生;或是佛所示現,以莊嚴淨土,非謂極樂國猶有二乘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要生安樂國,要到極樂世界,是因為有發大乘心。因地發菩提心有菩提行,動大悲心與空無我慧相應,大乘善根為因。在極樂世界因為大家都發菩提心,大家心量一樣,行為一樣,所以所產生的蓮花化生都一樣。稱作「平等一相」沒有醜美高矮胖廋或有聰明愚笨之差別,沒有男女差別及黑人白人黃種人的差別,大家都一樣。所以不會有諷刺譏笑的情行發生。

古時的印度是重男輕女,種姓制度,重外表講三十二相,輕視「根缺」。所以「往生淨土論」特別強調極樂世界沒有這些不好的現象。例如沒有女人,大家長相都一樣而且沒有根缺和心理不健全的衆生。至於聲聞與緣覺有其他講法,「彌陀經」講極樂世界有羅漢,有一說法是這些聲聞與緣覺廻小向大發大悲心,所以得生極樂國。



一切所求功德滿足成就者,偈言:「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

此為極樂世界最大成就,以其能滿眾生一切願求,如摩尼珠。極樂雖好,如一切香華莊嚴,七寶舖地,不合眾生願求,亦即無所用矣。故此句為最要。以其充分表現阿彌陀佛自利利他功德圓滿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極樂世界雖然很好,但如果不能合各個衆生的願,如自己喜歡的事物很少,用不到的一大堆,這樣也是不能稱為極樂。在極樂世界會完全合你的所求,學習的環境,學習的內容,教學的方法等等,完全滿足個人不同的需求。這裏所講的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慈悲智慧的善巧,和自利利他功德圓滿。



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莊嚴十七種功德,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彼無量壽佛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極樂世界妙好莊嚴,為佛自利利他功德成就。其境界非俗諦所能了知。如言青、黃、赤、白、柔軟,均非如世所知,因世間境界乃妄識所了別。諦者、眾所共認。俗諦雖為俗所共認,但非真知。若第一義諦(亦作勝義諦),乃離煩惱聖人所證之特殊境界。所見實相,雖是無二無別,而種種異相,仍是差別羅列。如極樂世界所現之種種事相,乃即理而事,事理無礙之境界,非俗人妄識所了知,乃菩薩般若之所觀也。十六句及一句者,前十六句自利功德,最後一句利他功德成就,上來依次第說之。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為法藏比丘,他當時的國家的人事制度,政治經濟教育整個都不好。所以發願要成就一個莊嚴,沒有缺陷的國家。法藏比丘到各個佛土學習,取其優點,而且廣為宣傳,招募人材,集合志同道合的人同願同行,一起建設。極樂世界不是一個人能夠獨立完成的,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再加上無量的菩薩,稱「清淨大海衆」所共同成就。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九集-part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yW1WbYbu2c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九集-part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qrT_5_SFbY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集-part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vVegaqxPSM

回應:aaa 2010-05-17 19:02:58 (IP: ) T 3051_R 15 引 用
今天是農曆四月初四: 文殊菩薩聖誕

文殊菩薩的全稱是”文殊師利”,亦作”曼殊室利”,
意譯為妙音.妙德.妙吉祥等,
文殊或曼殊,是妙之義,師利或室利,是頭.德.吉之意;
代表〔智慧〕。

文殊菩薩為七佛之師。
「七佛」不是指特定的佛,而是泛指眾佛。

佛教所指的「智慧」是什麼?
是「緣起無我」的「空無我慧」。
體證到「空無我慧」「破我執」。
也就是開悟證果,
證初果或初地菩薩。


佛教的四大菩薩:
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
代表佛教的「悲,智,行,願」。

要「悲智行願」四德都圓滿才能成佛。


傳道法師:
台灣的佛教徒比較喜歡「觀世音菩薩」,
因為觀世音菩薩是救苦救難,
自認為拜觀世音菩薩就會有保佑。

不喜歡明辨是非善惡,
不喜歡了解佛法増長智慧。

所以佛教徒很容易被愚化被操控,
某一位法師在大選還講出,
「只要誰當選,台灣就會血流成河。」
這種愚蠢的話。


我們常常聽人講,
神通力敵不過「業力」,
財力敵不過「業力」,
權力敵不過「業力」,
.....等等。

好像「業力」是非常可怕的力量,是無敵的力量。

但傳道法師提到,
有一種力量可以勝過「業力」。
那就是「充滿智慧的願力」。
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

我們只是凡夫,
我們可以發願生生世世做到
「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印順導師)。
發這種願,「業力」也會怕你。

回應:aaa 2010-05-18 18:08:11 (IP: ) T 3051_R 16 引 用
觀佛功德莊嚴 云何觀佛功德莊嚴成就?觀佛功德莊嚴成就者,有八種應知。何等八種?一者、座莊嚴,二者、身莊嚴,三者、口莊嚴,四者、心莊嚴,五者、眾莊嚴,六者、上首莊嚴,七者、主莊嚴,八者、不虛作住持莊嚴。

先列舉觀佛八種功德莊嚴,以下別釋。



何者座莊嚴?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故。

今觀佛,先從座觀起。小乘佛座,只是吉祥草,佛作老比丘相。大乘不若是。其座七寶莊嚴,種種不同,因眾生境界各異之故。今觀佛座,為無量大寶所成之微妙清淨蓮華臺。此臺為十地菩薩成佛所坐。座何以為蓮花?一者、蓮出污泥而不染,二者、蓮有實。花為因,實為果。以清淨修行因(花)結成佛果。此華座,他經謂係一大紅寶蓮華王,象徵人心,佛因修心而成。此心雖為虛妄心,而修行仍不離此妄心,轉妄心即顯真心,現成佛道,故『般舟三昧經』說:是心作佛,是心即佛。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吉祥草」是普通的草,舖在地上當佛的坐墊,避免砂土弄髒衣服。蓮華臺,表示佛在因地(五濁惡世如污泥)以清淨修行的因(花),結成萬德莊嚴的佛果。有因(花)有果, 因果是相合的。我們凡夫都是因貪嗔癡在生死流轉,現在將此心轉為戒定慧,慈悲喜捨清淨的心。修行不離妄心,只是轉虛妄為清淨而已。「楞嚴經」云「狂心若歇,歇卽菩提」。不是心外求法。修「般舟三昧經」得成就,不是遠離此地的「十方佛」來為我開示,而是心中佛現前。



何者身莊嚴?偈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故。

相者、身上特徵之顯而易見者,如眉間白毫相等。好者、相之細微者,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化身佛之相好。若真身佛(如『華嚴經』說),則有無量相、無量好。今舉根本三十二相中之一相,名為常光相,因此相常在,非若神通時,或說法時之特別放光。一尋者、八尺,實即一丈。佛光普照十方界,何以稱僅一尋?喻如燭火,光源一點,而光被全室,其義如是。色像者、有形有色之身像也。色像微妙,出一切眾生之上。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印度人的審美觀,不同的民族則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從印度石雕還可以看出他們喜歡圓形的人體,如雙耳垂肩,頭頸肩膀手腳都是圓滾滾的造形,稱為「圓骨」。但依照中國的相學,圓骨的人生孩子可能會難產,而且命不好。印度人欣賞對稱的美,樹枝左右對稱,中國則是喜歡參差不齊的變化美。



何者口莊嚴?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故。

如來音聲微妙,藏經中專有一經讚嘆如來三密微妙者,謂聞者不分遠近,其聲皆歷歷分明,如在耳際。其秘密不可思議!又能隨人聽法,隨機各異。或聽說空,或聽說有,非僅音聲柔軟可聽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如來說法不管人多人少,也不管場地的大小,讓聽法的人都能覺得聲音大小適中。而且是隨機各得解,同一種聲音,程度高中低的人,都能了解都能接受,每一人都會覺得如來是專門為他說法。聲音非常柔和,在同一場地聽法的各國的聽衆,不需要翻譯成不同語言,就能明白了解佛法的內容。



何者心莊嚴?偈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故。無分別者,無分別心故。

佛心如地,無分淨穢輕重,一體承擔,如水、火、風、虛空,等無分別。眾生起心即分別,佛則無論毀譽,均不分別。但如是了解,仍只是在事相上了解如來。其實佛心豈無了別,何能與地、水、火、風、虛空相比?故以鏡喻,則佛心易明。來則了了分明,去則不留微痕;亦無欲照之心,只是無時不照,無物不照,非若木石之為無分別也。今佛何以臻此?原來無分別心有二種:一者、定心,一者、慧心。凡夫不知定境。得定者,因精神集中,妄念停歇,初時尚偶有妄念來襲,及後粗分別止,細分別尚存,再修則細分別亦無,遂自以為已得無分別,其實非是。佛之無分別,係從定中修觀,通達一切法無自性,得無分別智而來。如是無分別而無所不知,經中有喻之為天鼓自鳴者,即是。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無分別心分為三種,一為草木石頭等,無心可分別。二為心不在焉的人,心不在當下,無法分別善惡美醜,喜歡或討厭。或入深定,沒有分別,沒有思考。入四空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也是沒有分別。前二種沒有分別都不是這裏要談的重點。三為慧心無分別智,觀察分別清清楚楚,順境逆境,例如八法(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逆都以平常心對待。八法容易煽動我們的心,所以又稱作八風。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集-part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FmdheE3y_A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集-part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z5TKwxCoxA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集-part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s6Dv-pYmrw

回應:aaa 2010-05-19 18:17:16 (IP: ) T 3051_R 17 引 用
何者眾莊嚴?偈言:「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故。

不動眾為一種高級天,係由不動業感生。不動業即定業,修四禪、八定者得之。初生此天,亦有散心,臨終亦然。但中間一段,常處定中,非若六欲天,此之謂不動眾。凡修行眾生,未成佛前,總在天人之間來往,故雖生極樂,仍具人天相,但係由清淨智海所生。此在眷屬功德成就一節中已說過。若一般凡夫,自是正覺華(佛之清淨智海)化生,而大菩薩輩,則已得清淨智,自是由其本身清淨智海轉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不動眾」指修四襌八定的人。靜下來以後身口意三業不動,不會再造業。天,人,不動眾這三種凡夫,還沒有破我執,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是靠阿彌陀佛的清淨智海所生,未成佛前,總是在天人之間來往,而不是由我們的業所轉化的。破我執的菩薩則是由其本身清淨智海轉生人天相。



何者上首莊嚴?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

上首者、有學有德之人,無論行住坐臥均居首席地位者,謂之上首。弟子中之大弟子,如釋迦佛之上首為舍利弗、目犍連。毘盧遮那佛之上首為文殊、普賢。極樂世界為觀世音、大勢至。上首者、猶如助教,助佛教化者。此上首如妙高山,勝妙無比。以山喻者,一則高大,二則不動。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如須彌山王」第一指山的高度,品性學問願力都非常高,衆人之中的上首。第二指山的不動,無論外來的逆境如何充擊,都不為所動,順境也不為所動。我們凡夫順境就靡爛,逆境就消沈。學佛也是一樣,一年二年佛在眼前,三年四年佛在半天,五年六年佛卻不見,七年八年要與佛論戰,心一直不斷的在變動。



何者主莊嚴?偈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故。

丈夫眾、極樂無女人也。繞者、繞佛,或乙匝,或三匝,為印度禮節,示恭敬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無論是天,人或大丈夫衆,他們看見阿彌陀佛之後,對佛的德行,慈悲,和智慧會心悅誠服,會欽佩和瞻仰。看見阿彌陀佛之後,就會自然生起恭敬心,就是恭敬,繞佛,瞻仰。通常印度的禮節,對拜見聖者,至少順時針繞一匝。現代人常說「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很多專家學者宗教師是靠包裝,排場人群和廣告推銷來顯威儀。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集-part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cEjcRM-4XQ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一集-part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1x_0f_rmn4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一集-part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42ZLx0xkuY

回應:aaa 2010-05-20 17:48:30 (IP: ) T 3051_R 18 引 用
何者不虛作住持莊嚴?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

說法不能動眾,即虛作住持。佛本願力,最為要緊。無是願力,雖眾生有願,亦不得往生。因佛願眾生往生彼國,即得不退轉故。非虛作住持,因究竟成佛故。佛本願為成立一最清淨最莊嚴之世界,以利樂眾生。其實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一切菩薩本願。其菩提心,佛佛道同。其所不同,在於細節。如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與藥師佛者,即有所不同。此四十八願,簡言之有兩重點:一者、到極樂世界者,人人皆當如是如是,一者、其欲來時,只須念佛;即得佛於臨終往迎,甚至十念亦生,故能不分眾生淨穢,皆可攝受,否則眾生心濁,何得仗自念佛之力,得生淨土?但仗佛力始得如是,故不虛作住持也。眾生見化身佛,有空過者。如釋迦之世,隨佛出家,甚至有墮地獄者。但如見實報莊嚴佛,如阿彌陀,則決無空過,必得成就。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住持」是使正法能持續住世而且不變質。「虛作住持」是說別人來學習,不但沒有成就,而且退轉,還造業下地獄。白白的浪費了,所以稱「虛作」。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教化衆生,也有弟子退轉的,提婆達多甚至下地獄。阿彌陀佛的弟子是通過五濁惡世的考驗,有悲心願力,願意不斷的精進,所以得不退轉一直到開悟證果。

「觀佛本願力」佛的本願力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佛的本願力,以我們沒有開悟的業力果報是很難到極樂世界進修的。雖然有佛的本願力,但也不是沒有條件的,要有悲心願力和精進心才能資格往生。到極樂世界遇到阿彌陀佛的衆生「無空過者」,不會退轉一定會有成就,達到徹底圓滿,所以「能令速滿足」。



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無異;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初地菩薩得無漏淨心。地前十住、十行、十迴向菩薩,均未得淨心。得平等法身者、通達一切諸法究竟真理,般若現前,與真理相應之謂。今言法身,人人有分,固是。但未到證悟,即為未得,如父母產業,諸子人人有分,但未承嗣,究未得到。今言未證淨心(開悟)菩薩,見佛得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無異者,喻如他人財產,雖非己有,如荷主人邀請,則享用與主人無異。佛力無邊,即釋迦佛經中亦多有此種事蹟。佛力加被,則凡夫可得天眼。今生淨土者,雖未淨心,到彼即同淨心菩薩。而初地之淨心菩,亦與其他上地─二…十地菩薩平等,以畢竟同得寂滅故。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學佛的的過程總共有五十二個階位。初學的時候分為十個階段建立信心,稱為「十信位」。大乘的信心是菩提心,一般來講只是信仰三寶的心而已。十信位又稱內凡位,進入佛法以內開始學佛的凡夫。再來是「十住位」,安住菩提心和信仰三寶的心。「十行位」佛法的理論不但了解相信還付諸實踐。「十廻向」以感恩報恩的心,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心來度衆生。廻向是廻自向他,不以自己名利情作考量去做任何有益大衆的事。十住位,十行位, 十廻向稱為「三賢位」,又和十信位合稱「未證淨心菩薩」。淨心是「開悟,覺悟」的意思,是從今起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打破了,患得患失的心也沒有了。「平等法身」證得諸法空無自性,破我執而開悟。開悟和初地菩薩稱為「已淨心菩薩」,二地以上稱為「上地諸菩薩」,十地菩薩再上去是等覺菩薩,又稱「佛菩薩」,快要成佛了,但還是菩薩位階。再上去是妙覺菩薩,就是成佛了。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

此略結。前七句為自利,後一句為利他。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前面講八事,第一到第七,稱作自利。例如阿彌陀佛的座莊嚴,身莊嚴口莊嚴心莊嚴,衆莊嚴上首莊嚴主莊嚴,都是自己受用。最後一句「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為利他,可以滿足極樂世界所有衆生的願,都開悟證果。阿彌陀佛廣大的慈悲智慧願力,是累生累劫自利利他的結果。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一集-part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EktuDND2Uw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一集-part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jXlTmgSttY&NR=1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一集-part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EBjELUOmP0&NR=1

回應:aaa 2010-05-21 16:26:29 (IP: ) T 3051_R 19 引 用
一提到「浴佛節」可能就有人聽過這個故事:

二千多年前的農曆四月八日,摩耶夫人於嵐毘尼園中,輕撫著無憂樹新枝;世尊這時即從夫人右脅出生。出生後於東、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皆湧現寶蓮承接佛足;世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這是真實的事情嗎?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先解釋一下原始佛教。


佛陀剛剛出家修行,
除了「婆羅門」教之外,
還有很多新興的教派,
總稱為「沙門」。

當時不管是什麼教派,
都很流行苦行,
佛陀為了修行也是加入苦行的行列,
結果差一點死掉。
相信當時一定很多人苦行死亡。

所以佛陀開悟證果之後,
所教導的都是以個人的解脫為主,
引導當時的苦行者有正確的修行方法,
告訴這些人苦行無益。


原始(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比較

大乘佛教注重貫通直覺,重於贊揚佛陀的菩薩行果,佛陀廣度眾生廣學多聞的偉大成佛果德,不是重在自己了生死,是重在慈悲救濟眾生。小乘佛教注重精密思辯,重在斷煩惱和生死解脫的事理上。

小乘論淵源於釋尊的言教是科學化,重於能實修實證。大乘經卻從釋尊的本生本行進窺佛陀的精神是藝術化,重於能感動人心引起共鳴。

從這裏就可以知道「浴佛節」的故事是:
藝術化,重於能感動人心引起共鳴,
特別是對於有廣大群眾且深值人心的婆羅門教。



現在來解釋「浴佛節」的故事:

「世尊這時即從夫人右脅出生」:
婆羅門教的傳說,婆羅門是從梵天的口出生的。剎帝利(貴族)是從梵天的胸腔、脅下出生的。吠舍(平民)是從梵天的腹腔出生的。首陀羅(奴隸)是從梵天的膝蓋出生的。

右脅是指「正道」,
英文的右right也有「正確」的意思。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再推廣到三界六道,
人,天,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
(有人講五道,阿修羅分散在各道中)

「唯我獨尊」是指六道中唯有「人道」最尊貴。


由於佛性是人性的淨化究竟,所以人人可以即人成佛,到達「一切眾生皆成佛道」的結論。道德的本質是心,在五道當中人的心力最強。作善,無為不至,作惡,無所不至。所以心性的淨化解脫在人間,到地獄餓鬼畜生,也都是在人間造的業。人身難得今已得,這一點要知道珍惜,不要只會追求享樂而白白的浪費寳貴的一生。

回應:aaa 2010-05-27 21:29:01 (IP: ) T 3051_R 20 引 用
觀菩薩功德莊嚴 云何觀菩薩功德莊嚴?觀菩薩功德莊嚴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此處所謂菩薩,係指已有修為之大菩薩,非指初心菩薩而言。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此處所講的菩薩是指有神通,而且學問道德修養,功德智慧願力都非常好的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地藏文殊普賢菩薩等。「正修行」是指適當而且契理契機,如實圓滿的修行方法。一般修行容易偏於苦行或放縱,過與不及都不是正修行。在順境,有好的衣食住行,如實知但不貪求。在逆境,樣樣欠缺,也能生活的很自在。



何等為四?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眾生淤泥華故。

諸大菩薩不離佛土而得應化十方,可以太陽為喻。太陽不動,而光被大千,各地眾生,普見日在。菩薩從利他以自利,故須如實修行。常轉清淨法輪,教化眾生,即是佛事。眾生如淤泥中之蓮華,今得化為佛身之菩薩日朗照,乃得開放。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有神通有修為之大菩薩,能身不動搖而遍十方。到有佛的地方繼續修行,助佛教化,到沒有佛的地方宣揚佛法普度衆生,應何種身得度,就現何種身而為說法。如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的想法就是從這裏演化來的。「如實修行」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起心動念,都能如實知,不貪不厭能不為外境所轉,破我執。「常作佛事」把佛法的道理活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使生活層次提高,生命得到淨化,轉凡成聖。

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安樂國)所教化的是清淨沒有汚染的,菩薩學習之後能化身千萬遍十方,也是這樣的教化別人,常轉清淨法輪。如日高掛空中普照四方,太陽不在是美國也不是在台灣,太陽如如不動,但每一個人都覺得很熟習親切並且能得到益處,能心開意解,就像蓮花能得開放。

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

此段言菩薩化佛身應世,非有先後,乃同時遍臨十方,普放光明。故不動者為菩薩真身,其在外宏化者為應化身。今言佛身有三:法、報、化身,化身即應化身,但亦有稱法身、應身、化身者。應身即同報身,今以前者為主。又有一種分類:一者、真身,一者、應化身。真身者、除有限壽命之化身外,有一無量壽之真身。但若要講得清楚,則應如唯識宗,分為法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及化身四者。除人人具有之法身外,佛更有一清淨圓滿、智慧功德所莊嚴之自受用身,亦稱圓滿報身。此即佛之真身,為凡夫所不能見。又有為大菩薩等所見之佛之他受用身,無量相好,亦為凡夫、二乘、及初心菩薩所不能見。未證悟菩薩及凡夫所見者,則不過化身而已。化身或大如須彌山王,或壽八萬四千歲,仍是化身。他受用身已是遍一切處,遑論真身?但此諸身,均不離法身,故亦有稱一切身為法身者。今言菩薩:一切眾生均有法身,但未莊嚴,稱素法身。菩薩一旦登地,般若現前,可見佛之他受用身,本人亦分證法身,慈悲般若亦有少分,故亦已有實報莊嚴之法身,能起應化身。一心一念放大光明者,一念心中放大光明也。凡夫在一念心中,成就一事,作種種事,蓋絕不可能。須多念,長時乃能少分成就。而菩薩則能於起心動念之際,即放大光明,遍至十方何所作為?教化眾生,以種種方便,除一切眾生苦厄也。但菩薩救苦,不限教化,有以神力使地獄轉清涼者,猶如世間人王,可有權力使牢獄囚犯,暫令蘇息者然。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光有二種,心光和智光。一般的光缐都是有限量的,遇到牆壁就無法穿透。心光和智光可隨著修行而增加,佛光更可照遍三千大千世界。「圓滿報身」我們看不到,要佛的境界才看的到,等覺菩薩所證的境界可以看到一部份佛的「圓滿報身」,就會更有信心繼續學習,也可共同分享他所證的道理,所以名為「他受用」。「自受用」自己對佛法的真理有所體悟,內心得到法喜充滿而無礙自在。「他受用」把自己所修所證與他人分享,讓同樣程度的人也能感受到同等的自在無礙,那要等覺菩薩才做的到。

一心一念放大光明,不是為自己,在一念之中能成就無限的事,以種種方便教化衆生,免除苦厄。只有菩薩的神通做的到,我們凡夫做不到。我們要完成一件事情要想很久計劃很久,動很多念頭,花很多時間。有一些人也能在很短的時間做很多事,好像是同時進行,但那還是有先後順序不是同時。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二集-part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JrsVQq9dtU&NR=1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二集-part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WhXM8OBxaI&NR=1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二集-part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tG3CMEB7FU&NR=1

回應:aaa 2010-05-31 17:38:56 (IP: ) T 3051_R 21 引 用
三者、彼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大眾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嘆諸佛如來。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佛諸功德,無有分別心」故。

此化身菩薩於一切世界無有遺漏(無餘),以光普照佛會大眾無遺,以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嘆一切世界諸佛。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菩薩心量廣大,神通廣大,能以無量美好的天樂,華,衣,妙香供養諸佛如來。我們凡夫常常記憶不好,做事情會有遺漏,或是有分別心,選擇性供養。而且在娑婆世界環境不好資源有限,也沒有這麼多時間和物質做這些事。但也不是在不好的環境就不能做這些事,我們可以修定,修假想觀來供養諸佛如來,培養我們的定力和心量。



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皆願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四種菩薩功德,一乃如實修行,助佛說法,二乃放光滅眾生苦,三乃供養十方諸佛,此第四乃至無佛法處建立三寶。菩薩應化,於無佛法處,作佛,說法,度僧。住持三寶功德如大海,令眾生得以修行。又不只一處,何等世界無佛法,菩薩即乘願往化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菩薩的智慧慈願力無量,可以到沒有佛法的地方,建立佛法僧三寶,普遍教化,使大衆能理解,從信而能解而能行而能證,信解行證如實修行。這是菩薩發大悲心「乘願往生」,我們一般人只能隨業流轉,生死輪廻。能勤修八正道發慈悲心往生極樂世界,己經是很稀有了。學有所成可以回到原來的地方繼續度衆生,但那也是己經有佛法的地方。



D:功德莊嚴攝歸清淨 又向說佛國土功德莊嚴成就,佛功德莊嚴成就,菩薩功德莊嚴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向說─以上所說三種成就,即是阿彌陀佛願心莊嚴,如無此願,則不得成。但徒有願,如無行,亦究不得成。此願即四十八願,或一大菩提願。此願心莊嚴三種成就,以一法句綜括言之,可謂即清淨二字。而所謂清淨,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亦即出世無漏般若,以別於世間之有為有漏妄識。三種莊嚴,一切清淨,並此無為法身所顯現也。論有為無為法之區別:中國人說有為無為,多受道、儒影響。佛法中之有為無為,甚為簡單。為者、造作義,凡有生、有滅、有作、有為、有果、有因,種種因緣和合而生者,皆是有為法。準此,即佛菩薩一切說法、度世等等,無非有為。而無為法者,則一切法空性也。即佛之四智菩提為種子所生者,仍是有為。無漏法中亦仍有有為法。另一界說:有為為煩惱業所為,換言之,生死雜染,皆是有為。如是解說,則無漏業果,應是無為。此二種界說,在『阿含經』中即有。但約前一種界說,則有為範圍廣,即佛無漏戒定慧果,亦為有為法。今依後一說,與真實相應之無漏智慧,皆無為法身所攝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佛國土,佛功德,菩薩功德三種莊嚴成就,可歸納為阿彌陀佛的願心莊嚴成就才能達成,即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或稱為大菩提願。略說入一法句謂「清淨」,「大智度論」:清淨即空義。空卻我法二執故,如虛空明淨無碍。空去我的貪嗔癡,認有一個單獨存在的我,不變的我,主宰性的我沒有了。其境界是明淨無染自由自在。

「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有為無為的界說有二:一,「有為法」為者造作義,凡有生有滅有作有為,有因有緣有果,種種因緣和合而生者,皆是有為法。以此觀念佛菩薩講經說法度衆生,成就清淨國土都是有為法。戒定慧也是有為法,但修戒定慧可以滅貪嗔癡,證入戒定慧的果就是沒有煩惱的果。所以從有為可以進入無為。「無為法」是一切法空性。二「有為法」有為者為煩惱業所為,凡有生有滅有作為,種種因緣和合而生者,都是有為法。我們常常被煩惱所束縛。如果成功時被別人稱讚,知道那是衆因緣具足而成的,就不會驕噢。失敗時知道失敗的原因,不會因為別人冷言冷語而在意。「無為法」無漏業果,卽佛無漏戒定慧果,是與真實(法空性)相應之,皆是無為法身所包括。本段文章「有為法」「無為法」是採用後面的說法。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二集-part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UQzUuoaug0&NR=1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二集-part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6xCUo8cweM&NR=1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三集-part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JMEooxHf_c&NR=1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三集-part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RCqWb6YMXI&NR=1

回應:aaa 2010-06-01 18:13:14 (IP: ) T 3051_R 22 引 用
此清淨有二種應知,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者,向說十七種佛國土功德莊嚴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淨。眾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佛功德莊嚴成就,四種菩薩功德莊嚴成就,是名眾生世間清淨。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淨應知。

一切無非清淨,清淨不外乎器世間清淨─佛國土功德莊嚴;有情世間清淨─佛與菩薩功德莊嚴。故清淨一句,總攝智慧觀察彼土之一切功德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極樂世界的清淨包括國土清淨環境清淨(器世間清淨),就是前面提到的十七種佛國土功德莊嚴清淨。和眾生世間清淨,就是前面八種佛功德莊嚴清淨和四種菩薩功德莊嚴清淨。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佛為什是衆生呢?在這裏是指佛以前是衆生,其他的衆生是還沒有證到清淨圓滿法身的佛。



3 廣明迴向 如是菩薩奢摩他、毘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如實知廣略諸法,如是成就方便迴向。

柔軟心者,心性調柔,禪定功深,故能心得自在。若心不調柔,不得定,即不能如實觀察了知廣略諸法。故必先修奢摩他─止,心乃得柔軟;修毘婆舍那─觀,乃能如實知諸法。何謂止?何謂觀?止者,攝心一境,安住不動之謂。依本論,則念念發願而得定。如心於境,起推求分別觀察,即謂之觀。修止觀所生影像─現於心中之相,有二種:一者、有分別影像;二者、無分別影像。前者為一般止觀,如數息、白骨觀等,皆有分別。如修空,則為無分別影像。所謂廣略修行者,略即止修,廣即觀修。知廣略諸法者,廣指以上所述,觀佛座功德,佛土清淨功德等;略則最後一句,清淨二字,即總觀一切清淨。如是修行,乃能成就巧方便迴向。離煩惱、業、苦,即為清淨。龍樹在『大智度論』中說:清淨即空義。因空性清淨,遍一切法,畢竟寂滅故。如是修行,心得調柔,如實觀察而得悟入(或雖未悟入,已能如實知廣略諸法,達於相似證境)。依止能成觀,依觀慧乃能成就巧方便迴向,蓋方便要依般若而起也。迴向有巧方便及無方便二類(詳見『大般若經』)。巧方便迴向者,無我法執之迴向也。不著有能迴向之人,了解一切法平等空寂,我法兩執均破,與空相應,如是回向,謂之巧方便。大乘『般若經』說:各種功德,如不能與無所得空相應,即不能到達佛功德海,不能為成佛資糧,回向亦如是,故『般若經』曰,以無所得故,乃能動能出,出三界到一切智海。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迴向」:很多人講到迴向就以為是法會或是早晚課最後念的迴向文「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等,念這些迴向文只是迴向的其中一種,對信行人(喜歡念誦拜懺)可能很有用。對法行人(喜歡研究佛理)可能就没有用了。迴向文講的道理是迴小向大,只要所做所為對別人有益而且不以自己利益為主都是迴向。如果做利益別人的事還能與空無我慧相應,那就是大迴向。

奢摩他「止」:使雜亂無章的心靜下來,然後去觀察自己的身心或是所發的願(又稱「靜觀」)。念念都安住在往生極樂世界的願,沒有跑掉離開,就能得「定」,不是什麼都不想,而是以一念代替萬念,這就稱為「止」。常常在靜坐的人心會比較自在,會比較調柔比較不會暴躁,心會比較專注,不管做事或學習都能事半功倍。

毘婆舍那「觀」: 觀察,分別,抉擇,思為(又稱「慧觀」)。但若沒有先得「定」就無法如實觀察了知諸法是空無自性因緣所生,所以是無常無我。例如在攝心一境,念念要往生極樂世界,安住不動之後,觀佛國土有十七種功德莊嚴,觀佛身有八種功德莊嚴,觀佛的上首弟子,菩薩四種功德莊嚴等,去觀察思為。所以「禪那」又稱為「靜慮」。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三集-part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2E095F8CTg&NR=1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三集-part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AREXqXnDEs&NR=1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三集-part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aUJDCnDxSE&NR=1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四集-part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aFUqxMsJsU&feature=related

回應:aaa 2010-06-02 17:51:38 (IP: ) T 3051_R 23 引 用
何者菩薩巧方便迴向?菩薩巧方便迴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迴向成就。

功德善根,即同一物,因由功得德,稱為功德。此一功德,即發為善果之根。如稻為耕耘功德,明春可賴之發新稻,即為善根。所謂功德善根,即前所修禮拜門、讚嘆門等五念門功德。以此功德,不為自身利益,但為眾生:拔一切眾生苦,發願攝取一切眾生,同生極樂。迴自行功德以向利樂眾生,故謂之為迴向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世親菩薩很怕我們知道的不夠徹底,所以就一次又一次的重覆告訴我們,菩薩巧方便迴向就是修前面所提五種方法,禮拜門,讚歎門,作願門,觀察門,迴向門,不是為了自己能往生極樂世界。廣學多聞廣集善根智慧福報慈悲,這些善巧的目的是為了救度衆生離苦得樂,「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做這些回饋大衆的事有了成就有心得,也叫做「德」。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就會產生往生極樂世界不動搖信心,不會再想走捷徑想要「卽身成佛」。



菩薩如是善知迴向成就,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三種?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故。

至此,五念法門圓滿,以下乃總攝其要,以明必能隨願往生也。菩薩能如是巧方便迴向,即可遠離三種與菩提(大乘覺)相違之法。一者、智慧:我心貪著自身,梵名薩迦耶見,即是我我所執。有分別所生之粗執,及無始以來之細執。欲破此見,惟賴智慧,因此見以情執為本,與生俱來,故必依智慧門,乃能不求自樂。因佛法般若,即以通達一切法無我為目的也。二者、慈悲:無安眾生心者,無欲令眾生得安樂之心也。能遠離此心,即慈悲心也。凡夫之愛,只限於一家一姓,不能普愛眾生,拔一切眾生之苦。三者、方便:以一切方便利益眾生。若念念欲拔眾生苦,則不起供養恭敬自身之心。能如是,即遠離與菩提門相違之心。所作所為與菩提門相違,即不得成佛。故僅知禮拜、讚嘆,而無智慧、慈悲、方便、迴向者,即與菩提門相違,成佛仍非易事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迴向表面上是利益別人,但實際上是利益自己。與別人分享智慧就會越有智慧,與別人分享快樂就會越快樂。一個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與別人爭越多就失去越多,因為知道那些「名利情」可能不是自己的,所以就會花更多的時間和心思去計劃,貪心越重越害怕得不到,嗔恨心和愚癡越來越多,煩惱越來越多,最後得不償失。

人是群居動物,我們凡夫都有同情心,以情執為本,願意互相幫助但必需以情為前提,是我的親人好友我才要幫助他,或是對他有所求才要幫助他。這樣不容易生起憐愍心慈悲心,也不容易生起智慧。佛教所講的智慧是能去除煩惱沒有貪嗔癡才能稱智慧。我們的煩惱大部份來自與人互動,所以要從人群中去培養慈悲和智慧,不是離群索居。而方便利益衆生是慈悲和智慧的最高表現,菩薩現衆生像讓我們止惡行善,生起智慧和慈悲心。度化衆生其實是度化自己。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四集-part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ymc0C-1lsk&NR=1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四集-part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f5kZmdv6C8&NR=1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四集-part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ywbZUfj1xo&NR=1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四集-part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p-t0QL1_nE&NR=1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四集-part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pXW2Nrt6XI&NR=1

回應:aaa 2010-06-03 18:01:06 (IP: ) T 3051_R 24 引 用
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三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是名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與上相反,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三者是:因無我執故其心清淨,不為自身染著諸樂。安清淨心者,能拔眾生苦,能安一切眾生之清淨心也。樂清淨心者,令眾生得大菩提樂,得生淨土樂之心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印順導師「布施多雜染」。我們凡夫衆生容易被外境所迷,貪著於好看的,好吃的,好聽的事物。布施也是一樣,幫助一個人被一個人所染,幫助十個人被十個人所染,結果煩惱堆積如須彌山,最後就產生退道心而放棄。這都是沒有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布施要無雜染,也不是一下子就做的到,不以善小而不為,一步一步的做,才不會有大的挫責感而完全放棄。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

上所說智慧、慈悲、方便三門,總攝為般若、方便─二智。般若要義在無我,照一切法性空。不破我我所執,終非智慧。方便中以巧方便迴向為最上方便。方便即善巧妙用,從般若來,經稱先得般若,後得方便。如鍊沙得金,喻般若;以金製成莊嚴具,即喻方便。今總攝為般若、方便兩門,其慈悲一門,即為方便所攝。因慈悲由般若生,與方便同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從凡夫修行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淨心第一,到破我執,都算般若門。破我執開悟證果行六度萬行利他為先,到成佛,稱為方便門。若是沒有破我執正信正見不足,禪定再深,神通在大都不得解脫。不清淨的因,不清淨的緣,當然是結雜染的果。慈悲是從般若智慧產生的,簡單講只有般若門和方便門,因為沒有智慧為前導不能稱為慈悲。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五集-part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uhg4VrHB3I&feature=related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五集-part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76tcow6V-Y&NR=1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五集-part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4GcpSe48Zc&NR=1

回應:aaa 2010-06-04 17:34:46 (IP: ) T 3051_R 25 引 用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

依智慧、方便而論三門,依遠離邊,即為離(三種)障菩提心。無障之菩提心,即二智離障之菩提心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智慧從那裡來?從聞思修來。從那裡聞?從佛陀處親自聽聞,現代人沒有那個福報了。從佛陀弟子輾轉聽聞,從經典聞,現代人還可以從電視或網路聽聞。聽聞之後還要去思考抉擇,依法不依人,勤修戒定慧。離三種障菩提心,如金鋼經所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三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

依無染障而顯之清淨邊,即三種清淨心。此三種心略一處者,綜合一處也。綜此三清淨心則成就妙樂勝真心。勝者、殊勝,超越一切世俗之義,通達空無我真如法性之義,如言勝義諦、真如等。故勝、真,即無染、不虛妄、一切法本相。妙樂者、無染清淨之樂,即離繫樂。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安清淨心,安住菩提心的清淨心。樂清淨心,使衆生能成就菩提不退的樂清淨心。真如,是真正如此的,一切法本來就是空無自性。萬事萬物都是衆因緣條件和合而存在,輾轉相依相存的,每一個因緣條件條件都是空無自性,由空無自性所和合成的事物也是空無自性,是真正如此的「真如」,也叫「法爾如是」。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

無障心者、無障菩提心也。菩薩具此四心,故能生於阿彌陀佛之清淨佛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我們要知道菩薩為什麼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如何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具足四種心:有智慧心的人,破我執的人。有方便心的人,度衆生心無污染的人。無障心的人,沒有貪著自己名利情而缺乏憐愍心的人,這些障礙都沒有了。勝真心的人,證真理破我執的人。凡是具備這四種條件的人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

總結上來五念門。作願門為意業,觀察門為智業,方便迴向門為方便智業。是五種隨順法門,如能具足,修行圓滿,則生西如操左券。

至此,有一問題發生,即綜觀以上佛國,固是莊嚴,但生西亦非容易。眾生心識,本有矛盾,又想佛國至極圓滿,又望生西容易,不可得兼,乃有研究極樂究為何種世界者。有謂乃阿彌陀佛報身所居之報土。眾生如不能修五念門圓滿,即不能隨意往生,故有念佛往生係別時意趣之說。但另有一說,則認為係化佛之化土,如大小阿彌陀經所言。該國有時、有地、有二乘,應為化身土。但如為化土,則極樂似非最極理想之地。今世親菩薩所見較為圓通。認為是報土,因其中無二乘、根缺、及女人,故須具足五門,方得往生,不是易事。但約一切學眾說,世親菩薩別有漸次成就之法門,如下文所說。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現在來總結以上五種修觀的念佛法門。作願門為意業,可以得定。觀察門為智業,可以得慧。方便迴向門為方便智業,方便智業和意業都屬於意。禮拜門屬於身業,讚嘆門屬於口業,總共有五門。五種隨順法門,如能具足,修行圓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把握了。如操「左券」,指有把握。「券」是契約,共有左右兩份,債權人持左券, 債務人持右券。

從以上來看往生極樂世界是很困難,為什麼經典說念佛就能往生?到底是什麼意思?是「別時意趣」之說,言在此意在彼的言外之意,不是念佛就能馬上往生。這個言外之意是策動那些懶惰懈怠,意志薄弱的衆生。發願就是往生的因,念佛就是不退的因,種了因就會慢慢成熟。但是只有持誦佛名空口發願,自己的個性不改,脾氣行為不改,不修戒定慧八正道,福報智慧都沒有,如何能開悟證果?到極樂世界也沒有用。如「法華經」:「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也是「別時意趣」之說。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五集-part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fgCYeJq8iU&NR=1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五集-part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yAlgTuEw0g&NR=1

回應:aaa 2010-06-07 17:14:01 (IP: ) T 3051_R 26 引 用
4 漸次成就 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

今此五門,仍不離禮拜、讚歎等五門。但此所說,修一門有一門之成就,或淺或深,均得往生極樂國也。亦是次第深入:近門者,至安樂國境。大會眾門者,得預大法會。宅門者,如登堂。屋門者,如入室。園林遊戲地門者,隨意度化眾生也。到極樂國,目的在成佛道,化導眾生,豈入室安居而已,故須外出園林也。今依此論,不依專念定位次上下,而以發心修行,漸入漸深為次第。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漸次成就」:我們凡夫依佛法修行不可能一下子就能開悟證果。以「頓」和「漸」來講是相比較的,和衆人比較自己是屬於頓或漸,以自己講是沒有頓或漸,而是要認清自己的個性適合修什麼法門,如何依次第來修行。「理雖頓悟,事必漸俢」道理可能有人一下子就懂,但是要能實際應用在生活當中,是要經過慢慢的磨練。

門者有通逹義。世親菩薩提出五種可通逹極樂世界的方法。由接近而進入,由登堂而入室,由入室再出室,共有五種法門。近門,初至安樂國境,什麼事都還不大了解。大會眾門,進一步學習之後知道要參加大法會。通常大法會講經說法不能太深,因為參加的人程度可能相差很大,必需講的淺顯有趣,讓聽衆願意再進一步研究佛法。

宅門,再進一步登堂入室聽經聞法,可觀其清淨莊嚴的大殿。屋門,為上上根器者,能夠聽到重要教法,針對個人不同程度用不同的教法。不是在大法會上一般淺淺的通俗演講,那只是結善緣而已。園林遊戲地門,園林是指煩惱林,到極樂世界是學習進修,不是移民享樂,所以學成之後還要回來娑婆世界度衆生。此論沒有專說念佛往生的階位,如上品上生中品上生等。此論是依發心修行的漸入漸深為次第,由接近而進入,由登堂而入室,由入室再出室,共有五種法門。



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何故禮拜阿彌陀佛?唯為願生彼佛國土。如信敬懇切,六時禮拜虔誠,必得生於安樂國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發願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很多人一輩子為家庭子女生活辛苦工作,晚年才接觸佛法,禮拜門發願往生是一個很合適的法門。講一些大道理可能一時無理解禮,可能也來不及了,聽多少算多少。傳道法師就教他母親發願「願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每天虔誠禮拜發願,可以把心靜下來,到了臨終時才有定力觀想阿彌陀佛不會慌亂,不會被病痛所纏而無法往生。



入第二門者,以讚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想修行故,得入大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

隨順名義稱如來名者,稱名須知此名所有之意義,故稱佛名即是讚佛功德。口稱阿彌陀佛名號,心想無礙光如來,身光、智光,十方無礙。如此持名念佛,必得至佛土大會眾處,預聞法大眾之數。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口念阿彌陀佛,身體禮拜阿彌陀佛,再近一步心讚歎阿彌陀佛,達到身口意三業清淨。讚歎要先知其含意,阿彌陀佛為無量佛,慈悲智慧福報願力善巧方便神通等,都無量都圓滿了,萬德莊嚴所以又稱為「佛」。你有信心,遇到任何恐怖或障礙,只要念阿彌陀佛一定有效。不用念完阿彌陀佛,還要再念「楞嚴咒」念「大悲咒」,還要學打手印等,都不必了。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六集-part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sJxWvSZntg&NR=1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六集-part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5L6Cgc-7VY&NR=1

回應:aaa 2010-06-08 17:30:43 (IP: ) T 3051_R 27 引 用
『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門。』

定中唯有意識,餘識一概不起,故眼不見色,耳不聞聲,乃至身不覺觸。意識一念等流相續,安住,寂靜。定心必有輕安,起定則有身心精進也。今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為方便,是念念發願往生,修成念佛三昧。得入蓮華藏世界,則能見阿彌陀佛住處,極樂世界之真相矣。前二為散心,此為定心。依此門,可見前二門所見,乃應化之身土耳。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近門和大會眾門還是散心或稱為敬心,不是專注觀想。宅門是入定(奢摩他),心都專住在念佛念光明念無碍,眼耳鼻舌身都不起作用,只有意識專注,念念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修成了就是念佛三昧定慧等持,心安住在一念之中(入定)身心會非常輕安快樂,出定之後餘定還在,身心還保持輕安快樂。止惡行善的能力變強,聽經聞法或做事情判斷力都會很敏銳,可以輕鬆的改掉以前的壞習慣,或完成以前覺得很困難事,精進力會變的非常強。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毘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

定中起觀察慧,專念觀察佛國土、佛、菩薩一切功德莊嚴。觀慧成就,證入淨心地,能受用大乘法味之樂。此則是他受用土(報土),菩薩已分證法身矣。見阿彌陀佛之崇高目的,於是達成。上三門以信願為主,此門為般若慧。故論初云:「云何觀?云何生信心」?依此而安立五門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屋門比宅門更進一步,要從定中起觀(毘婆舍那)。去觀察十七種佛國土功德莊嚴成就,觀察阿彌陀佛八種佛功德莊嚴成就,觀察菩薩四種功德莊嚴成就。觀慧成就證入淨心地,就能夠破我執,那時候的快樂是無法形容的,通體自在清涼,又稱為「大乘法味之樂」。以上這四門為登堂入室,可以到極樂世界學習,能破我執證法身得解脱自在。



『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迴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菩薩已證法身,即應以大悲心,憫念苦眾生,起應化身─佛身、菩薩身、種種眾生身,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菩薩應化身,與眾生同事,現有生死煩惱之相。遊戲神通,起種種佛事,度脫眾生。遊戲,自在之義。遊戲神通,即神通自在也。前四是自利,向上進修故是入;此為利他,迴入生死,故名出。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前四門學完畢,就能證得法身,可以畢業了。阿含經「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菩薩見緣起叫做證真理,也叫做證得法身。第五門是學習完畢返回娑婆度衆生。修定修慧得倶解脫有神通,可以自在變化,以什麼身得度者就現什麼身為之說法,就是與眾生同事,在六道中生死度衆生。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菩薩出第五門,利益他迴向行成就。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上來總結。自利利他是菩薩行,修菩薩行,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覺,即是成佛。速得成就者,以依阿彌陀佛本願力而修行,如稚子依長者扶持而行,無迷途傾跌之虞,必能有所至。此念佛法門之所以名為速得成就也。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上來出入五門,試舉喻以明之。北平舊稱北京,乃歷代帝都。欲至北京覲見皇帝者,如來至外城,即是北京城,如第一近門也。進至內城,見街衢寬長,人眾往來,如第二大會眾門也。更進抵紫禁城,遙見宮廟之富,如第三宅門也。進入殿宇宮院,見富麗堂皇,莫可名狀;帝與大臣等論事其間,如第四屋門也。既覲見皇帝,然後自在遊觀,一切城內園苑名勝,貧戶陋宅,如第五園林遊戲地門也。此五門,約多人說,隨修行功德不同,淺深有異。雖曰不同,而同是極樂國,如同是北京城也。約一人說,則初由禮拜,漸修漸深,終於圓成佛道。最初身業禮拜,即生極樂,必得成佛,可謂易行矣!

此論總攝一切『阿彌陀經』義,弘揚大淨土法門。真正三根普被,能淺能深,聞此論者,不可等閑視之也!(顧法嚴記)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為什麼修這五種法門可以速得成就無上正等覺?是因為自己的努力再加上阿彌陀佛的加持。何為「加持」按照這五種方法學習,阿彌陀佛會從旁指導啟發,令我們的修行順利無誤。不是念一念咒摸一摸頭頂水灑一灑叫加持。最後一門園林遊戲地門,普度衆生,也是要圓滿才能成佛,不度衆生不能成佛。阿羅漢是隨緣度衆生,菩薩是積極度衆生。這五種法門,下根器中根器上根器的人都可以修習,有一些人雖然程度不好因緣不足,無法學的很好,但只要有上進心有行善布施的人,阿彌陀佛都願意接引到極樂世界讓你繼續學習,所以分九品,從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六集-part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RopeFNI0W4&NR=1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六集-part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G4q4e1OSGo&feature=related
傳道法師 / 往生淨土論講記第十六集-part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NlGmkqnf-o&NR=1

回應:aaa 2010-06-08 17:39:28 (IP: ) T 3051_R 28 引 用
印順導師「往生淨土論講記」到這裏圓滿結束。



回顅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佛教淨土宗佔有相當多的人數,很多人念佛,很多人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需要那一些條件?常常都講的很膚淺。講「信,願,行」相信有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不夠的,如果沒有發菩提願是無法往生的,所依據的就是「往生淨土論」。學佛要把握「信,解,行,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目的,動機,方法」。動機不純正,不管多認真,到最後的結果都會變質。動機純正,方法不對也不會成功。

返回 文化分區 返回 aaa 專屬部落格  ▲往上  

回  應  意  見  主  題

意見主題:【印順導師「往生淨土論講記」

跟 貼 勿 偏 離 主 題!

貼文請用Big5碼。

姓 名:

回應內容: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