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主題:道源法師講述『金剛經』
發表:aaa 2009-06-21 17:05:22 閱覽數:181164 (IP: ) T 2849 引 用
 


回應:aaa 2009-06-22 18:07:11 (IP: ) T 2849_R 11 引 用
法會因由分第一

甲一、序分
乙一、證信序(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先講「如是」兩個字,我們看「彌勒上生經」,窺基法師的註疏,有十六種解釋,他還說明,他見過古時大德解釋「如是」一共有三十多種,他將最好的解釋選擇出來有十六種。我們的智慧趕不上大師,所以我選擇最好的解釋和容易記到的有三種,由淺入深。第一種解釋,「如是」兩字是「指法」之詞,「如是」就是指這部「金剛經」這叫「如是」。第二種解釋,「如是」就是「信順」之詞,由釋迦佛說的經,阿難尊者相信順從,才結集經藏,所以「如是」是表示順從之意。這兩種解釋就是淺顯的解釋。第三種解釋,「如是」即「顯理」之詞,顯真如實相之妙理。

在每一部經上都有講妙理,名字儘管不同,妙理只有一個,在「金剛經」上,「如是」兩字是顯「三般若」之理。這個「如」就是「觀照般若」和「實相殷若」,因為「觀照般若」是智慧的智,「實相般若」是所觀照理體的理,理智不二,叫做「理智如如」,所以名為「如」。「如」也可說是「不異」之謂也。所謂不異即是不變異、不動。如果是有個智慧有個理,就成了二,成了二,就是動,動了就不叫「如」。這個始覺智慧是由本覺理體啟發出來的,我們的觀照智慧從那裏起的呢?即是在我們本具的實相理體上啟發出來的。這等於電燈與電燈的「光」,並不是兩個,燈光就比如觀照之智即始覺智,電燈的燈等於本覺理體,說是有二個,實際就叫電燈,這是二而不二。

始覺智合乎本覺理,它是如如不動的,這就叫「如」。「是」者「無非」謂之是,非就是過錯,沒有過錯,沒有過非,這就叫「是」。什麼法才沒有過錯呢?即「文字般若」,「文字般若」絕對沒有過錯。所以「文字般若」才稱為「是」。由於已顯「三般若」之理,所以叫做「如是」。再解釋「我聞」兩字,「我」是阿難尊者自稱,因為結集小乘經是阿難尊者結集的,結集大乘經也是阿難尊者結集的。阿難尊者他是多聞第一,他的智慧甚深廣大,一切佛說的大小乘經他都能聞到而且還能背誦出來。阿難尊者自稱「我聞」,再把「如是」二字合到「我聞」來,就叫「如是我聞」。「如是」者則是信順之詞,就是說世尊在世講的「金剛經」,我非常信仰,非常順從,這是我阿難親從佛聞的。要是顯理之詞即是這「三般若」的妙理,「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二而不二的「如」,「文字般若」無非的「是」,這「三般若」的「如是」也是我阿難從佛聞的。

再淺顯的解釋,「如是」二字是指法之詞,就指這部「金剛經」是我阿難親從佛聞,叫「如是我聞」。講佛經可以講深也可以講淺,但是不可以講錯,講錯了瞎害眾生的智慧眼,那功德就變成罪過了。自己不開智慧,亂說一通,這叫自己沒有開眼。假如有一大群的人聽你講經,那便變成了一大群盲人,叫做「一盲引眾盲,相偕入火坑」,那罪過可大了。所以講經可以講深講淺,千萬不能講錯。「如是我聞」包括了六種成就的二種成就。「如是」二字是信成就,「我聞」二字是聞成就。釋迦佛說法,聽法的人第一要有信心,「如是」二字既然是信順之詞,所以要是不相信不順從就不是「如是」了。「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所以第一得有信心。光有信心沒有聞也不行。像現在我們佛教的在家弟子,他們都有信仰心才來寺院拜佛祖、燒香、獻供養,很誠懇地叩頭禱告,但是他沒有聞到佛法,有信無聞。所以得有「我聞」之「聞」成就。

佛法非聞不行,要是佛法無人說,雖慧未能解,你本來就有智慧,但是沒有遇到別人說法,因此佛法一點也不能了解,你去看經,看不懂,因為它是專門的學問。必須有人說法,光有人說沒有人聞也不行,比如我道源是發了心,要講經說法,你們諸位不來,我跟誰講呢?所以要有聞法的人,這個法會才會成就。第三個成就就叫時成就,時間沒有定體,但時間很重要的。沒講經說法的時間,這個法會不能成就。譬如說現在住在臺灣還太平,「太平」這時間很好,就可以講經說法了。或者天氣太冷,冷到零度以下,講堂裏坐不住人,這也不是好時間。或者天氣太熱,熱到講堂裏也坐不住人,那也不是好時間。所以天下太平,天氣不太冷,也不太熱,這正是講經說法聞法的好時間,因此時間很重要,沒有好時間,法會亦不能成就。「一時」為何不載年、月、日而載個「一時」呢?釋迦佛他有大智慧,不要載年、月、日,因為佛法要流通到此世界、他世界、無量世界,假如記載釋迦佛在印度國某年某月某日講的,到我們中國是中國的年、月、日,那必須先用歷史的考據學來考證印度的時間,這樣不是費了很多冤枉力嗎!

實際上這是不相干的事,而且釋迦佛說法,有時在人間,有時在天上,那時間更無法考證,所以說不能立某年、某月、某日,只用個「一時」。這個「一時」在古人的註解叫做「師資道合,說聽究竟」。師是老師,資是弟子。資是可以資助老師的叫做弟子。師資之道相合了即我要講佛法,你要來學佛法,老師跟弟子之道相合叫「師資道合」。我講一部「金剛經」,你聽一部「金剛經」,我講完,你聽完,這叫做「說聽究竟」。就這麼一個時間叫做「一時」。現在這個「一時」也就是講「金剛經」的一個時間,其他的經上也是如此。地藏經的「一時」,是講地藏經的時間,法華經的「一時」,是講法華經的時間。總之,無論何經,凡是「師資道合,說聽究竟」就叫做「一時」。

時間有了,得有個說法主人。「佛」的梵語尊稱佛陀,翻到中國話叫覺者,為什麼不翻成覺者呢?這叫「含多義不翻」,就是前面講過的「五種不翻」之一。梵文佛陀,含有三覺的意思,這叫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即自己覺悟了,超越六道凡夫法界。覺他,即是自己覺悟後講經說法,使他人覺悟,這是自利利他,超越二乘法界。覺行圓滿,就是自利的覺行,利他的覺行,統統圓滿,自己能成「佛」,也能令他人成「佛」,這覺行圓滿超越了菩薩法界。「佛」超九界以獨尊,這是「佛」的德號。具足三覺才叫佛陀。但中國人說話愛簡單,譯經的法師,知道我們的根性,他把梵語簡略翻譯,因為完全的翻譯是叫「佛陀耶」。耶是尾音略去了,因而翻成「佛陀」。這些翻譯的法師,也正是了解中國人說話愛簡單,因而把「陀」字也略去了,翻成「佛」,佛是說法的主人,這是主成就。何以要有說法的主人呢?若你去辦法會,一切都辦好了,沒有法師來講經怎樣能成就呢?所以要有一個說法的主人。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是個處成就。處者即處所,處所得有一個講經的所在,這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我發心要講經,你們大家都想聽道源法師講經,如果找不到講堂,一切就免談,所以處所沒有,則講經法會便不能成就。「佛」也是一樣的,佛也得有個處成就,即在「祇樹給孤獨園」成就。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光在此說了廿五年,由此你就會明白處成就是很重要的。「舍衛國」是當時印度中部的一個大國,翻成中國話叫聞物,亦名豐德。聞是名聞,物是物產,豐是豐多,德是道德,意即這個國家在印度是個大國,物產很豐富,道德很高尚,這叫豐德。還有名聞全印度,凡是印度人民都知道有個「舍衛國」,所以叫聞物也叫豐德。這就是波斯匿的京都,他們的京都就如我們這個臺北一樣,這「舍衛國」不指全國,是指京都而言。

現講「祇樹給孤獨園」,「祇」是祇陀太子,「樹」是祇陀太子布施的樹,「給孤獨」是給孤獨長者,「園」是指「給孤獨」長者所布施的花園。現講這個公案:就是說這個花園是「給孤獨」長者用黃金鋪地買來布施,做為佛講經說法的處所。「給孤獨長者」是翻成中國話的稱呼,他的梵語叫「須達多」,翻到中國話,簡單翻譯叫好施,好行布施或是樂施,他專門以布施為樂。那麼把他翻譯「給孤獨」又怎說呢?以此標明他好布施是有一個對象,就是世間上最苦的人,他先布施。「孤」者,幼而無父曰「孤」,在幼小孩童時代就沒有了父親,當了孤兒,這孩童太可憐、太苦了,他要去救濟他。「獨」者老而無子曰「獨」,也稱「獨夫」,這種人最苦,老年無依無靠,碰上做事又做不動,吃飯也成問題,又沒有兒子養活他,對這種老者,他要布施給他。救濟這些「孤獨」的老幼。因此大家給他送了個德號叫「給孤獨長者」。他在舍衛國還是一位大臣,又是一個富翁,他的錢多得不得了。

因此他的兒子要娶媳婦,也要找個門當戶對的女兒家,就找到王舍城國家的一個大長者的女兒,那大長者叫珊檀那。須達多為了要替兒子娶太太,就到王舍城珊檀那家裏去,本來是為了兒子的婚姻而去的,睡到半夜,珊檀那的家人,全家都起來了,起來打掃房屋,莊嚴這房屋,還有廚房也忙著備辦好吃的菜飯。須達多在想,以為他們家人是為了他的兒子和他們的女兒婚姻,一定是邀請國王來參禮,因為我是舍衛國的大官大富長者,請國王來光榮光榮一番,他心裏這麼想著就問他親家珊檀那,是不是請國王來為婚姻之事。珊檀那答說不是,我是為了請佛,明天佛答應要上我家來應供。這個須達多,他的善根深厚,一聽到一個「佛」字,渾身汗毛皆豎起來。若他沒有善根,聽見「佛」字汗毛也不會豎。再沒有善根的話,他聽見「佛」就會罵起來,由這一點證明他有大善根。須達多問:「什麼叫佛?」珊檀那就向他講、向他解釋,他聽後很感動,讚嘆說:「啊!佛的功德原來是那麼大,大到無量無邊。」因此急問:「佛,現在那兒呢?」答曰:「就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住」。再問曰:「我可以見他嗎?」答曰:「他是什麼人都可以見的。」於是這「給孤獨」長者,不等佛來,便立即動身先去見佛。一見到佛,佛給他說法,便證得了初果。這時他便明白了佛理,大生歡喜,但他並不自私,他問佛說:「世尊啊!我是因世尊慈悲而得到了利益,可是我們國人,卻沒有聞到佛法,太可憐了。世尊可以不可以慈悲答應我到我們舍衛國去說法?」

世尊說:「可以的,不過光是安排我這些弟子,你就得有個大的講堂,還要有一個大宿舍才行呀!因常常跟隨我,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而且還有其他的比丘。」給孤獨答說:「這個容易,沒有問題,我自會安排,因我是大官又是大財主,我有的是錢。」他答應了佛,就回到舍衛國,要找個好地點做講堂,找來找去,認為祇陀太子的花園最為理想。用我們臺灣話來說就是這裏「真清幽」,太好了,他一心想要給佛造講堂,要買地,但他忘記了太子是不賣花園的,他把這世間法也忘記了。就直接找祇陀太子要買他的花園。祇陀心想:多可笑,我是一國的太子,我怎能賣花園呢?就問他:「你買花園幹嗎?」答曰:「我要起一個講堂」,問曰:「起講堂作什麼?」答曰:「我要請佛」。祇陀太子善根就差一些,他聽見「佛」,身上汗毛沒有豎。因此問道:「這個『佛』是個怎樣的人呢?」給孤獨長者於是告訴祇陀,佛是怎樣的偉大,其偉大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其時,他已證得初果,故能講幾句佛法了。

祇陀太子的善根就差一點,你說「佛」怎麼樣好,他不知道,因此太子就給他開個玩笑,他說:「我太子怎能賣花園呢?你發心要供養『佛』我不知道,你要買我花園可以,你得用黃金舖地,用金磚把我的花園鋪滿,這個事誰做得到,我就賣給他。」他不曉得這給孤獨長者,有的是黃金,就怕你沒有價錢,你開出價錢,我絕對不還價,因此他毫不猶豫的回答太子說:「好,一言為定,你是一國的太子,你說話得有信用,我一定要用黃金舖地。」他家養的象,如中國人養的牛一樣,一下子把幾百隻長鼻子的大象牽出來,打開金庫,讓這些大象拖這黃金,就往祇陀太子的花園運來,又叫工人給他舖這些黃金,就是把黃金舖滿了整個花園的地。有人去告訴太子,太子一聽真有這回事,他一看是真的,就對給孤獨長者說:「這是我跟你開的玩笑,你怎麼認真做起來了呢?」答曰:「你是一國太子,怎能說戲語呢?你叫我黃金舖地,就不能更改。」太子說:「你不要黃金而要我的花園,要請什麼......啦!」答曰:「請佛,他一說法,我們舍衛國的人民都得到利益,我的黃金算得了什麼呢!你安心吧,你只管收下黃金,我給你擺滿你就收起來吧。」

經這一說,黃金是這麼多,簡直是把太子看得很輕,但因此把祇陀太子感動了。他急說:「花園我不能賣你,我是一國太子,你如一定要,我就送給你好了,我不能要你的黃金呀!這個名堂太難聽了。」長者是初發心的居士,他珍惜這個功德,他答說:「那不行,你答應過,你要賣,我就要買。」他一定要買,祇陀太子更加感動了,黃金硬是不要,於是就想起一個理由:你的黃金只能舖到我空地上,花園裏有很多樹,樹的上下你可沒有舖到,樹是我的,樹我沒有賣給你,那麼,你要是光買我的花園,我把樹拔掉,這一來,一點也不莊嚴了,也不好看了。因此太子建議說:「這樣好嗎?功德算是我們兩個的,樹算是我布施,花園空地算是你黃金舖地買的,這樣子好不好?」

長者答應了,答應了就起講堂,起了講堂就把佛請來,諸大弟子也都跟著佛來聽經聞法了。佛一到來,一看花園所蓋的講堂,蓋得很莊嚴,很清幽,就問起了這一段因緣,花園是黃金舖地買的,樹是祇陀太子布施的,於是請佛題一個名,就叫「祇樹給孤獨園」,因為祇陀是太子,就把他的名字擺在前面,「給孤獨」長者就擺到後面,這是「給孤獨園」這個名號的因緣。還有「祇樹」這個「祇」字,還沒有講出來,梵語祇陀,翻到中國話叫戰勝,他是波斯匿王的兒子,波斯匿王跟外國打仗,戰勝了回來,回到宮裡,皇后生了個小孩,為了紀念他的戰功,就為孩子取名為「祇陀」意即戰勝,這是他名字的來源。以上「處成就」講完。



綜 覽 全 部 討 論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