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主題:道源法師講述『金剛經』
發表:aaa 2009-06-21 17:05:22 閱覽數:181182 (IP: ) T 2849 引 用
 


回應:aaa 2009-06-25 10:45:32 (IP: ) T 2849_R 24 引 用
大乘正宗分第三

丙四、如來開示(分三)
丁一、開示降住(分三)
戊一、降心之方(分三)
己一、標示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金剛經」正宗分,分四大科都是談降伏妄心,安住真心,是以「降住」兩字來分的。第一科略明降住,簡略的說明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方法。但是須菩提問的是:「云何應住真心」在前面,「云何降伏妄心」在後面。為何釋迦如來不先答覆前面安住真心的問題,反而先答覆後面降伏妄心的問題呢?為何釋迦如來把他的問題顛倒過來答覆?因為釋迦如來的智慧比須菩提的智慧更高深,他洞悉我們眾生,所謂真心不能安住,就因為妄心不能降伏,你把妄心降伏了,那真心自然安住。所以他先答覆降伏妄心的方法,因他知道眾生的病在那裏,是以針對病源下藥,所以第三分完全開示答覆降伏妄心的方法。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這一段經文,若是不講解會很難懂,何以故?因前面須菩提尊者是替「善男子,善女人」請問的,照理這地方世尊答覆他應該說:「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降伏其心」這就夠明白了。佛沒有說:「善男子,善女人」,而說了「菩薩摩訶薩」這就難懂了。關鍵就在這裏,要把他聽清楚,要把他的意思弄明白。今先解釋經文,菩薩就是「菩提」「薩埵」的略稱,完全翻譯過來,應該是菩提薩埵,中國話叫覺有情。按自利利他的解釋,這個「菩薩」應該是個怎樣的眾生呢?他是一個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人,我們在人就在本位上說是人。這個「菩薩」他還沒有成佛的覺道,他還得求,上求覺道(覺道即佛的道),可是他不是二乘人,二乘人也上求覺道,但不下化有情,所以叫他做小乘。

這個「菩薩」是大乘的弟子,大乘的眾生,也就是大乘的人,他是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有情,所以叫做覺有情。「新眼疏」有三種解釋,第一自利,第二利他,第三自他兩利。我解釋就按自他兩利的第三種,因為前面那兩種不必解釋,耽誤時間。這就是你看註解不要死到註解裏面去了,不要死於名言句下。現在時間寶貴,要人家懂得什麼叫「菩薩」就好了,用不著講太多的解釋,反而聽不懂。「摩訶薩」是梵語,「摩訶」翻成中國話叫大,就是大菩薩。按平常他所證的果位上講,三賢位的菩薩叫菩薩,登了地以後的十地菩薩叫「摩訶薩」,這是一種解釋。再進一步解釋,這十地菩薩叫菩薩,等覺菩薩叫「摩訶薩」,等覺菩薩他還不是佛,但他是大菩薩,故稱「摩訶薩」。

按判教的解釋。三乘教的菩薩叫菩薩,實教一乘的菩薩才叫「摩訶薩」。我們現在依著「金剛經」的意思解,就是依著判教的解釋,他是個權教大乘叫「菩薩」,實教大乘叫做「摩訶薩」,現在已把經文的名詞解釋明白了。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剛剛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真心沒有降伏,他怎麼都證到了聖果呢?這地方不指證果講,而是指發心講,也就是等於前面說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翻成中國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那是佛的果位。現在他剛剛發這個心,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地方還有「發心的解釋」,他發的是大乘心就叫做「菩薩」,即是「權教菩薩」。他發的是最上乘的心,叫做「摩訶薩」,即是「實教菩薩」。為什麼這樣解釋呢?因為這「金剛經」下面已經有兩句名文,佛說「金剛經」是為誰說的呢?為這個大乘人說的,為最上乘人說的。

這兩句怎樣解釋呢?大乘就是大乘,怎麼還有一個最上乘呢?大乘即權教裏邊的大乘,所謂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裏邊的大乘,他不是小乘,你不能說他不大,但是他是權巧方便的大乘,叫做「權教大乘」。最上乘即最上實教一乘,超出三乘的菩薩,叫「實教一乘」的摩訶薩。按五教家來講,始教的菩薩就叫菩薩,終教、頓教、圓教的菩薩就叫摩訶薩。不同點在於最初的發心不同,有發「權教大乘菩薩」的心叫「菩薩」,有發「實教大乘」最上的心,叫「摩訶薩」。這要合到金剛經上的本義,這就是「發心」的解釋。下面才開示:「應如是降伏其心」,先開示降伏妄心,他雖然發心發得很大,但是他還是個凡夫,他有妄心生障礙。那麼要怎樣才能降伏其妄心呢?佛就告訴菩薩摩訶薩一個降伏妄心的方法。

這「如是」兩字,分開來解釋就錯了,若約顯理解釋,約指著前文那就錯了,完全是指著下文,這叫指法之詞,以指下文故,下面經文上說的,就是「如是」兩個字,往下就是如來開口說金剛經。前面說如來穿衣吃飯,出入往返在那兒說金剛經,那是「離言般若」,「無說而說」。這向下則由須菩提尊者看出消息以後,自己開悟了,替我們眾生請問,如來慈悲答應他,許可他,給他說法。許可給他說,這叫「依言般若」,這就開口說法了,打從那兒說起呢?就打這個地方說起,又「如是降伏其心」,這只標出來,還沒有開示,所以下面才開口說金剛經。

己二、正明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要一口氣念到這兒,這是經文的整句。今解釋經文名相。你要發心,你就是菩薩,菩薩就得度眾生,你發心你是個摩訶薩,那你更要度眾生,所以正文一開口就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這是總說,下面再說別名,這一切眾生之類是些怎樣的眾生呢?這下面的眾生因受業不同,受生不同,有所謂胎、卵、濕、化四種。令分別說明,「若卵生」,「若」是假若,是假設之詞,像那些卵生的眾生,「卵」我們平常講雞蛋、鴨蛋的那個蛋,它是放個蛋出來,放就是生了,生了蛋出來,才能孵出小雞小鴨,因此雞子鴨子是卵生,一切雀鳥都屬卵生。「若胎生」,胎生必須在母親的肚子裏懷胎一個時期,才生出一個小眾生出來。

我們人屬於胎生,牛、馬、豬、羊這些畜生也都是胎生,只是懷胎的時間有長短。我們人一定要母親懷胎十個月才能生出來。牛、馬、豬、羊果報不一樣,懷胎的時間也不一樣,但是胎生則一樣。「若濕生」,濕就是水裏面有濕氣,離開水就生不出來的眾生,比方水裏濕生的眾生,如魚、蝦、螃蟹等很多種類,還有些小動物,牠不在水裏,但是牠需要濕氣,若沒有水濕的地方,那小蟲,小動物就生不出來,這叫濕生。「若化生」是從無而有變化出來的,比方按三界來講,上二界都屬於化生,但在人間,到了熱天我們可以看見的,就是在樹上叫得很大聲的蟬,牠就是化生的。牠的母親不是蟬,而是土裏爬行的蟲,牠到了時間把殼脫下來後,帶有翅膀會飛,在樹上叫得很大聲,這是屬於化生。還有蚊子也是化生,牠的母親不是蚊子而是濕生的,即水裏的小蟲,牠到了時間,該牠變化為蚊子的時候,就一直往水外邊轉,轉得很有勁,直到把皮脫下,轉出一個會飛的蚊子來,這都屬於化生。

「若有色、若無色」,按身體上講,記得分別,這三界眾生分成兩大類。欲界的眾生都有色身,色界的眾生也有色身,到無色界的眾生,他修「空無邊處定」,把色身給空掉了,叫無色界,這個樣子三界分成二類。按身體有色和無色來分,欲界、色身叫有色,無色界叫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這按心理思想來分,「若有想」是指欲界的眾生、色界的眾生,這兩界的眾生都有心想,心裏都有念頭,平常打妄想,就是妄想心。但是外道的「無想天」是在色界的「第四禪天」,那兒有一個單一的天叫「無想天」,外道把思想像搬石頭壓草似的,把思想壓下去,也是一念不生,但是,他生到那裏去了呢?生到了「第四禪天」「無想天」。除了外道色界的「第四禪天」,其他的色界眾生有想,其他欲界的眾生更有想。

這個「若無想」就配到無色界,無色界有四個天叫「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個「若無想」配到那個「空無邊處」。越高級的配,也按著「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配上去。「若有想」就配到「識無邊處」,他修的是「空無邊處」,他已沒有思想了,沒有思想,他又覺得不對,因此他不觀空又回頭來觀識,叫「識無邊處」。「識無邊處」有了思想,「若有想」就配到「識無邊處天」。「若非有想非無想」配到「無色界天」之第四處。為三界之最頂處叫做「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按心裏面有想、無想來分別三界的眾生。但是有一些經文上在「若非有想非無想」上面,中間加了一個「若」字,即成為「若非有想、若非無想」,這是因為他不懂得那個「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名詞,他以為按中國文句順著念,好像少了這個「若」,因此自作聰明加上一個「若」字,他不曉得亂改經文罪過是很大的。如果你看到別的「金剛經」上有加「若」字,要明白這是錯誤的。

三界以內的眾生共分為十大類,按他出生受生不同,有胎、卵、濕、化四種,按他身體有色、無色分出兩種,就有六種,按他心裏有想、無想來分,這再分為四種,這一共分十大類。說了這十大類的眾生幹什麼呢?下面就說:「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我要發菩提心,我要度眾生,要度幾個眾生呢?普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有多少種類呢?一共有十大類,我全部要度,全部就是這個「皆」字。「我皆令入」就是叫他悟入,叫他證入,叫一切眾生都證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換句話說,就是我是發了心要度一切眾生都成佛。這是菩薩的發心,摩訶薩的發心,他發了這個心,所以佛就讚嘆他,不是普通的「善男子善女人」。而讚嘆是「菩薩摩訶薩」。今先解釋「我皆令入」,「我」就是這個「菩薩摩訶薩」自稱,是佛代他們自稱,是釋迦佛在說法代表這個發心的菩薩摩訶薩稱「我」。

「皆令入」就是全部令使他們證入之意。「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無餘涅槃」是大乘的涅槃,但是「心印疏」雖然解釋這是大乘涅槃,但因為在佛經論上沒有大乘的「無餘涅槃」這個名詞,因此他解釋涅槃有四種,第三種叫做「無餘依涅槃」「還是小乘的涅槃」,這一指反而指錯了。所以我們看註解要有抉擇的智慧。要知道一切眾生本來就有個涅槃,本來就有個圓滿寂滅,這叫自性涅槃,自性佛性。這是按理性上講。小乘的「有餘涅槃」,「無餘依涅槃」,因為有了一個「依」,所以不能稱為「無餘涅槃」。我在參考資料上,我按它的文義上給它解釋這個「無餘」,就是小乘他證了阿羅漢果,證了「無餘依涅槃」,他還是有餘,因為三界以內的見惑、思惑,他斷掉了,三界以外的塵沙惑、無明惑,他還沒有斷,煩惱有餘,三界以內的分段生死他了脫了,三界以外的變易生死他沒有了脫,在生死,他還有餘。所以在他本位上講,他證的是「無餘依涅槃」,與大乘的比較,他還是有餘。

那麼大乘的「無餘涅槃」又怎樣呢?他的四種惑全部斷盡。惑就是煩惱,煩惱無餘,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全部斷盡,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兩種生死都了脫,再沒有餘,所以才叫做「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今再解「涅槃」,「涅槃」是梵語,按文字翻成中國話叫圓寂,為「圓滿寂滅」。德無不備曰圓,障無不盡曰寂,換句話說,就是一切功德圓滿具備,一切煩惱障斷盡,這就是大乘的「涅槃」,翻成圓寂。小乘的「涅槃」翻成「滅度」。下面的「滅度」就是依著中國話翻譯過來稱為「涅槃」的意思。但是不要講到小乘的「滅度」,何以故?因你是發了菩提心的人,你是個菩薩摩訶薩,你要普度一切眾生。但你把這些眾生度到什麼地方呢?全部度到「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滅」是滅除煩惱,「度」是度脫生死,這是指著大乘講的,以慈悲去滅掉他的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四種煩惱,度他的生死,兩種生死都度脫,這樣才與大乘精神相合。



綜 覽 全 部 討 論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