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台客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主題:◆ 超寫實(Hyperrealism)繪畫與雕塑 ◆
發表:天涯台客 2013-05-31 12:00:39 閱覽數:201105 (IP: ) T 3959 引 用
 


回應:天涯台客 2013-06-15 11:49:57 (IP: ) T 3959_R 287 引 用


當然,這都是我個人主觀的看法,不存在「絕對」的立場或有什麼特殊的觀點。之所以要提出這些淺見,僅供大家作一點參考而已。

舉凡藝術的任何表現形式,創作者一般都是以「主觀」為之,越是主觀越能突顯個人的風格面貌;至於觀賞者的角度,「客觀」以對,實乃必需,但「客觀」與否或者「客觀」至哪個程度?確也不易達成就是。

過去的藝術型態(尤指繪畫與雕塑),大多服務於宗教與政治,難能擺脫服務的範疇。1870 年印象派竄起之後,隨著畫架的移出戶外,轉而脫離歌功頌德的說教職責。藝術才真正獨立於被豢養、被任意差使,創作者的理念於焉被喚醒、自主抒發,也成就了往後一個半世紀個人意識抬頭的寬敞之路。

自此,藝術所面對的,是個何去何從的抉擇,於是乎各種表現型態相繼出籠,確真五花八門、目不暇給。不過,再怎麼個兌變,終究還是離開不了藝術創作的基本元素:「造形」與「色彩」。

「造形」與「色彩」,一路發展下去,那才愈加熱鬧哩,啥畫派啥主義的理論與創作永遠層出不窮。最後,還是得歸宗於所謂「純藝術.Fine Art」,不為政教謳歌、不引經據典講故事,讓繪畫回歸於她該有的原始機能:追求「造形」的可能性,讓「色彩」訴說創作者潛在的理念。「純藝術」的概念愈強,不僅各類型表現的「可能性」益加廣泛,相對的,大家欣賞起抽象藝術作品,不僅不再艱澀難懂,甚或變成輕鬆而易於分辨良莠。是方法,創作與鑑賞的方法,是藝術發展的趨勢、自然的走向。

 

△ (L.)《Composition with Yellow, Blue, and Red》, Artist: Piet Mondrian, 72.5 x 69 cm, oil on canvas, 1937–42, Tate Gallery, London.
荷蘭新造型主義畫家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 1872-1944),用簡潔的線條與色彩,營造出個人風格極其簡約的創作,是理性 包浩斯(Bauhaus)的經典。

△ (R.)《Improvisation 27 (Garden of Love II)》, Artist: Wassily Kandinsky, 47 3/8 x 55 1/4 in. (120.3 x 140.3 cm), oil on canvas, 1912,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俄羅斯表現主義畫家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抽象的形式、謎樣的色彩,具足音樂性之外,何嘗不是感性表現的典型代表?


繪畫除了復原為基本元素,追求「純藝術」的可能性之外,難道不該「言志」?述說創作者的旨意想法。於是,各類型的創作方向相繼出籠,是藝術領域裡令人著迷之處,也是藝術家們不斷投入心血的泉源與動力。剎那與永恆,意念與灼見,一筆一畫都是創作者牆腳下的基石。

過去美術史上,叫得出名字的畫作通常以「幅」或「件」去作計算,一幅一作,一件一作,珍貴得很,後人再從單件作品去作延伸演繹,解釋她們的背景和來朧去脈,這是一般藝術史學者常用的方式,無可厚非,也是他們的責任。但,如果穿鑿附會,加上一些與畫作無關的趣聞軼事,除強化單件作品的可閱性及正當性外,其實這些作法,對於作品創作質感的衡量,毫無任何助益。

 

△ (L.)《The Statue of David》, completed by Michelangelo in 1504, is one of the most renowned works of the Renaissance.
大衛像是文藝復興時期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於 1504 年完成的大理石雕塑,高5.5公尺,原作收藏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學院藝廊。這種作品,當然以「件」作計算,實乃稀世之寶。

△ (R.)《The Gleaners》, Artist: Jean-François Millet, 32.9 × 43.3 in., oil on canvas, 1857, Mus
法國巴比松派田園畫家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 1814–1875) 的作品《拾穗.The Gleaners》,享譽了一個半世紀,這類作品當然都是以「件」作計算,十九世紀歐洲田園氛圍描繪之精緻程度,無能取代。


今天我們要了解一位藝術家的成就,單從一件作品其實難以窺其全貌,往往需要觀察系列性的創

所謂「言志」,就是藝術家藉諸媒介形式,進行表達他/她們潛在的意念與想法。如同文學一樣,文字和畫作都是形式,僅僅是敘述的語言工具,內容才是作者的心聲與意圖。


「言志」?共產國家的宣傳畫才最「言志」了,可惜服膺於政治、服務於黨意,哪存得了個人的意識?傳聲筒,棄之,絕對猶恐不及。這裡談的「言志」,係指藝術家個人的主張與解釋方式,以畫作抒發其創作企圖,進行系列性的「發言」。批判也好,諫言也罷,縱或僅屬個人情緒的渲泄,不過,經常還不乏予以世人一記醒鐘哩!

基於這種角度,於是我們可以把「超寫實主義繪畫與雕塑」作些整理與比較,看看哪些藝術家走什麼樣的路線?哪些藝術家將來又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與焠煉?


大致上,我將「超寫實主義繪畫與雕塑」分成兩大類型:

●『即物型』

 

△ (L.)《Dazzling Dozen》Artist: Charles Bell, 46 x 66.25 in, oil on canvas, 1994.

查爾斯.貝爾(Charles Bell, 1935 - 1995)的畫作《Dazzling Dozen》,應該屬於『即物型』的典型代表,物性極強,超寫實主義的主張執行得極為澈底。

△ (R.)《Supersandwich!!》Artist: Tjalf Sparnaay, 80 x 130 cm, oil on linen, 2013.
荷蘭畫家 Tjalf Sparnaay (1954-) 的作品《Supersandwich!!》,同樣將超寫實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就是攝影技術也許還無法臻達如此的精緻細膩。


既然超寫實主義強調要超越攝影技術的侷限,突破透視變形、景深的問題,致使有些畫家完全着眼於『物』的精細描繪。同時也造成停滯於『物相』表象的表達,呈現出極端的『物資物質.Material, Substance』肌理的刻畫。

論「色彩」,非常準確,也無任何個人的主觀意識;論「造形」,坦白說,沒有太大的創意或突破。以「純藝術」而言,恐怕跨越不了時間的考驗。或者僅止於「超寫實主義」的主張與訴求,太過客觀,也要降低共鳴度的說服力。用白話說,畫得很像很逼真,那又如何?突顯高超的繪畫技法外,能告訴我們些什麼?

●『透物型』

 

△ (L.)《Forbidden Fruits》Artist: István Sándorfi, , oil on c

△ (R.)《Jilda with Goldfish Bowl》Artist: Jerry Ott, acrylic on panel.


所謂『透物型』就是產生延伸,作品不僅符合「超寫實主義」的主張鵠的,更摻和了藝術家個人的主觀意識,不讓作品僅僅停留於表相的敘述描寫,透過形式,讓作品為其發言,達到所謂「言志」的標的企圖。

這裡的「言志」,有別於過去服務於宗教或政治的信仰傳播,是屬於藝術家主觀的信念語彙。其可貴處不言可喻,於是,諸多精采而令人驚心動魄的作品出爐了,超越攝影的基礎功能,加上藝術家敏感的觀察力與想像力,傑作之產生、如泉水般不斷湧現,必然可期。

綜 覽 全 部 討 論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