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fia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主題:台灣話與漢字的探討
發表:sofia 2009-05-02 09:28:53 閱覽數:13241 (IP: ) T 2761 引 用
 


回應:Sofia 2009-05-17 12:01:23 (IP: ) T 2761_R 3 引 用
粟」是「小米」抑是「稻米」?
《說文解字》p317「粟」「附檔」:嘉榖

實也,嘉榖之實曰「粟」,「粟」之皮曰

「穅」,穅中曰「米」,从條,从米,相玉

切,音同七「ㄑ一」,入聲。籒文「附檔」

《宋本廣韻》p463「粟」:禾子也,相玉切

,七,音同七「ㄑ一」,入聲。

《康熙字典》p36「粟」:《廣韻》相玉切,

《集韻》《韻會》須玉切,音諫。

《彙音寶鑑》p277「粟」:米榖,出恭切,

音同「雀ㄑㄩㄥˋ」,入聲。

《電子辭典》「粟」:注音ㄙㄨˋ

1、為北方糧食之大宗。俗稱為「小米」。

2、穀實的總稱。淮南子˙詮言:「量粟而

舂,數米而炊,可以治家,而不可治國。」

3、俸祿。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傳:「義

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

4、起粟:因寒冷、害怕或聽到不適的聲音,

皮膚上所起的小顆粒。

《宋˙蘇軾˙雪後書北臺詩二首之二》:

「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

俗稱為「雞皮疙瘩」。台灣人說「起粟瘼」

5姓。如漢代有粟舉。

6、不食周粟:不吃周朝的食物。

《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傳》:「武王已

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

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後漢書˙卷五十八˙傅燮傳》:「且殷

紂之暴,伯夷不食周粟而死,仲尼稱其賢。」

7、脫粟:僅去除皮殼而未精碾的粗米。即糙米。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晏子相齊,

衣十升之布,食脫粟之食。」

由以上諸多辭典可知,

「粟」在唐朝以前,是稻米,音同七「ㄑ一」,入聲。

「粟」在宋朝,是稻米,音同七「ㄑ一」,入聲。

「粟」在台灣,是稻米,音同七「ㄑ一」,入聲。

「粟」在中國,是小米,音「ㄙㄨˋ」,四聲。

漢文一脈相傳到台灣,形音義緊密結合,

自古至今,絲毫無差。

「粟」在古文中出現誤解,始自《爾雅

釋草注》與榖相似,似米黏,北人用之釀酒,

其莖境桿似禾而粗大。

又,粟《說文解字》中許慎註解《孔子

曰粟之為言續也,孔子以疊韻為訓也,嘉種

不絕,蒸民乃粒,禹稷季基之功也。》

孔子以「粟」曰「續」,想必孔子誤以

「粟」曰「滋」,白話文「續」與「滋」

形音義皆無相關,但是漢文「續」與「滋」

發音類似,漢文「滋米」就是白話文

「糯米」,「粟」與「滋」不管是漢文或是

白話文,發音南轅北轍,孔子是魯人,不解

雅言之奧秘,而有此誤解。

唐朝《集韻》《韻會》須玉切,音諫,又出現別音。

台灣的《彙音寶鑑》「粟」:米榖,音

「雀」,入聲,字義無誤,語音卻是不知所云。

建議《彙音寶鑑》作者的子孫應該更正,

「粟」之音同七「ㄑ一」,入聲。

由歷代文獻可知,台灣人傳承漢文正音、正解

,由百榖之首「粟」一字得知,而白話文誤入歧途

,延續歷代文獻之誤解,變成「小米」。

如果大學聯考出現考題「粟」是「稻米」抑是

「小米」?

孰為正解?

教育部官員應該頭殼「冒兮燒」罷!

Sofia〈2009/5/4〉

綜 覽 全 部 討 論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