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主題: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
發表:aaa 2010-02-14 11:47:45 閱覽數:55767 (IP: ) T 3000 引 用
 


回應:aaa 2010-04-14 18:00:46 (IP: ) T 3000_R 49 引 用
「菩薩」,梵語應云菩提薩埵。菩提譯為覺悟,對事理能如實明白,了知人生的真意義,由此向人生的究竟努力以赴。這不是世間知識所知,唯有般若慧纔能究竟洞見的。佛是具有最高覺悟者,菩薩即以佛的大覺為理想的追求者。薩埵譯為有情,情是堅強意欲向前衝進的力量。人和一般動物,都有這種緊張衝動的力量,所以都是有情。有的譬喻為金剛心,就是說明這種堅忍的毅力。合起來,菩提薩埵譯為覺有情,有覺悟的有情,不但不是普通的動物,就是混過一世的人,也配不上這個名稱。必須是了知人生的究竟所在,而且是為著這個而努力前進的,所以菩薩為一類具有智慧成分的有情。又可以說:菩提薩埵是追求覺悟的有情。有情雖同有緊張衝動的活力,可惜都把他們用在食、色、名位上。菩薩是把這種強毅的力量,致力於人生究竟的獲得,起大勇猛,利濟人群以求完成自己,就是吃苦招難,也在所不計。所以經裡常常稱讚菩薩不惜犧牲,難行能行。以堅毅的力量求完成自己的理想─覺悟真理,利濟人群,淨化自己,這才不愧稱為菩薩。又,覺是菩薩所要追求的,有情是菩薩所要救濟的。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就是這覺有情的目的和理想。由此看來,菩薩並不意味什麼神與鬼,是類似世間的聖賢而更高尚的。凡有求證真理利濟有情的行者,都可名菩薩。修到能照見五蘊皆空,度脫一切苦厄,即是觀自在菩薩。此明能觀的人。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此說觀自在菩薩所修的法門。智慧,是甚深的。深淺本是相對的,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此處所說的深,專指體驗第一義空的智慧,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得到的,故名為深。般若經裡,弟子問佛:深奧是何義?佛答以:『空是其義,無相、無願、不生不滅是其義』。這空無相無願─即空性,不是一般人所能了達的,所以極為深奧。十二門論也說:『大分深義,所謂空也』。

能「照見五蘊皆空」的,即是甚深般若慧。般若的悟見真理,如火光的照顯暗室,眼睛的能見眾色一樣。五蘊,是物質精神的一切,能於此五類法洞見其空,即是見到一切法空。有的譯本,在五蘊下加個「等」字,即等於下文所要講的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緣起等。空性,是要在具體的事實上去悟解,依有明空,空依有顯,若離開了具體存在的事物,也不知什麼是空了。所以佛經明空,總是帶著具體的事實的,如說五蘊空,十二處空等。蘊,是積聚的意思,即是一類一類的總聚。佛把世間法總分為五類:色、受、想、行、識 。一切物質的現象,總攝為色,精神的現象,開為受、想、行、識四種,總名之曰五蘊。色蘊的色,不是青黃等色,也不是男女之色。此色有二義:一、質礙義,二、變壞義。質礙義者:凡是有體積,佔有空間位置的,如扇子有扇子的體積和扇子所佔據的方位,鐘有鐘的體積和鐘所佔據的方位;扇子與鐘都是有質礙的,兩者相遇即相障礙而不能並容。變壞義是,有體積而存在的,受到另一質礙物的衝擊,可能而且是終久要歸於變壞的。有此二義,即名為色,即等於近人所說的物質。舊科學家所說物質最終的單元,依佛法也還是要變壞的。常人見到現存事物的表面,不了解事物內在的矛盾,於是設想物體最後固定的實體。其實,一切色法─物,自始至終即在不斷的衝擊、障礙,向著變壞的道路前進。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如實明白」: 要「如實明白」是不容易。所以阿含經常常講「知如真」「見如實」。知道的和實際一樣。英文講如實相如實知, That is that. 那樣就是那樣。如實明白是沒有加入我們好惡和利害的關係。

薩埵譯為有情: 我們凡夫也是有情, 也是有很強的欲望。我們想要學佛也是欲望, 欲不是不好, 在五別境第一個是欲, 有欲才有勝解,念,定,慧。求而不得其正, 我們才要修正它。學佛度衆生也是欲望。欲望合我們身份, 不會障礙別人, 又能提升別人, 這是好的欲望。

修到能照見五蘊皆空,度脫一切苦厄,即是觀自在菩薩。菩薩可分為三大類。最高的是佛菩薩, 快要成佛的等覺菩薩叫做佛菩薩。三十心, 十住十行十回向, 初地到十地的登地聖人, 稱為賢聖菩薩。剛在修菩提心, 大悲心, 般若智慧, 稱為凡夫菩薩。菩薩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度衆生, 幫助別人, 只要發菩提心, 大悲心, 學習般若空慧度衆生, 淨化自己和別人, 都可以叫做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是甚深的智慧。深淺本是相對的,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此處所說的深,專指體驗第一義空的智慧,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得到的,故名為深。菩薩不會自己認為證得甚深的空慧, 那就還有一個「我」。但在我們凡夫看來能體驗第一義空的智慧, 那實在太深了。

「空性,是要在具體的事實上去悟解,依有明空,空依有顯,若離開了具體存在的事物,也不知什麼是空了。」佛法的「空」是虛空(或空曠處), 所要表答的重點是「無障礙」。與道教的「無」強調「空無一物」不同。虛空不一定是「空無一物」。「無障礙」不是「心想事成」, 不是想要如何就能如何。而是我們加入善的因緣「可能」會得到善的結果, 因為還有一些我們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緣也被加入了。例如農夫辛勤耕種, 卻遇到颱風或水災, 一無所有, 或大豐收卻種植過剩賣不出去。所以「盡人事, 隨因緣」。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般若心經講記第三集-part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8HzzSFsoPs&feature=related
傳道法師 / 般若心經講記第三集-part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L6QyQd6i8&feature=related
傳道法師 / 般若心經講記第三集-part1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95pzvEV8vw


綜 覽 全 部 討 論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