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主題: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
發表:aaa 2010-09-20 18:00:25 閱覽數:68632 (IP: ) T 3116 引 用
 


回應:aaa 2010-11-26 17:55:42 (IP: ) T 3116_R 49 引 用
釋尊的三業大用,菩薩的本生談,經長期的融合而使他普遍化,綜合為一般菩薩的大行,與一切諸佛的妙果。我覺得,大乘的真價值,大乘的所以可學,不在世間集滅的解說,卻在這菩薩的大行。菩薩學一切法,有崇高的智慧。度一切眾生,有深徹的慈悲。他要求解脫,但為了眾生,不惜多生在生死中流轉。冷靜的究理心,火熱的悲願,調和到恰好。他為法為人,犧牲一切,忍受一切,這就是他的安慰,他的莊嚴了!他只知應該這樣行,不問他與己有何利益。那一種無限不已的大精進,在信智、悲願的大行中橫溢出來,這確是理想的人生了。菩薩比聲聞更難,他是綜合了世間賢哲(為人類謀利益)與出世聖者(離煩惱而解脫)的精神。他不厭世,不戀世,儘他地覆天翻,我這裡八風不動;但不是跳出天地,卻要在地覆天翻中去施展身手。上得天(受樂,不被物欲所迷),下得地獄(經得起苦難),這是什麼能耐!什麼都不是他的,但他厭惡貧乏。他的生命是豐富的,尊貴的,光明的。他自己,他的同伴,他的國土,要求無限的富餘,尊嚴,壯美;但這一切,是平等的,自在的,聖潔的。所以,我說菩薩是強者的佛教;是柔和的強,是濟弱的強,是活潑潑而善巧的強。他與聲聞行者,似乎是很不同的。有人說:叔本華的悲觀哲學,到尼釆的超人論,看來不同,而尼釆卻真是叔本華精神的繼承發揚者。大乘佛教,仰宗釋尊的大雄,從聲聞佛教中透出來,也實在如此。這其中,從獨善的己利行,到兼濟的普賢行,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這像『淨名經』,『華嚴』的「入法界品」,表顯得特別明顯。說到佛果,我在印度之佛教說過,從現實人間的釋尊,到萬德莊嚴的法身佛,也是從本生談的啟發而來。大眾系已經成立,不是大乘學者新創。大抵現證法性以前的菩薩(般若道),常人是可以隨分行踐的。成聖以上,可以看作人生的終極理想。好在大乘行者,在無限不已的前進過程中,不急求斷惑而證實際(後期佛教,聲聞的急證思想復活,這才使大乘逆轉)。我以為大乘學者,不該專在判地位,講斷證上下工夫,或專在佛果妙嚴上作玄想。這是神學式的整理,僅能提高信願,而不能指導我們更正確深刻的體解法相,也不能使行踐有更好的表現。也不該專在事理上作類於哲學的研究,他使我們走上偏枯的理智主義,或者成一位山林哲學者。大乘經不可不讀,自然要會讀。大乘經是行踐中心的;讀者應體貼菩薩的心胸,作略,氣象。有崇高的志願,誠摯的同情,深密的理智,讓他在平常行履中表現出來!使佛法能實際而直接的利濟人群。自然,初學者作一期的專修,調伏自己,淨化自己,充實自己,也是必需的。

其他,關於內外、天人之際,我想另外討論。還有,大乘經中的人物敘述,時地因緣,是不必把他看為史實的。這些,不是理智所計較的真偽,是情意所估計的是否,應從表象、寫意的心境去領略他(與大乘論不同)。他常是一首詩,一幅晝,應帶一付藝術的眼光去品鑑他。「明月向我微笑」,「天為催詩放雨來」,這在藝術的境界中,該不是妄語吧!要讀大乘經,藝術的修養是必要的。懂得一點神話學,民俗學,有一點宗教的情緒才行。否則,不是「闢佛者迂」,就是「佞佛者愚」!

八:什麼是初期的大乘經

我只能說什麼是比較初期的大乘經,不能說那一部是佛口親說的。這在上面的解說中,大概已能相當了解了。凡是大部的典籍,都不是一時編集的;有先出的,有後出的,也有後出而羼入先出中的。這不容易考察判明,要認識初期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以後,才能分別出來。譬如『般若經』,這是一部比較初期的。但龍樹所知的,只有三部,就是奘譯的第一會、第二會、第四會。到羅什來時,他的弟子僧叡,已說有四部,這加了『金剛般若』了。似乎是同時在西北譯出的『仁王般若』,已說有五部了。元魏菩提流支的『金剛仙論』,就說八部般若。唐玄奘譯的,更多到十六會。但後來,還有『帝釋問般若』、『開覺自性般若』等。從這累代遞增看來,我們要讀初期的般若經,應先讀十六會中的前五會。前五會事義不同,文字的廣略,差得很遠。四五兩會,直從佛命須菩提說般若起,轉教菩薩,反映聲聞中的先見者,用大乘法教化在家弟子,而聲聞集團,反而還不能接受。『法華經』的管理家務,應該正是般若的特色。前三會,多了舍利子一章。我們不妨先讀第四會第五會。此外,如唯識學者所用的經本,多了「彌勒問品」,大談三相,這自然是後起而羼入的了。(這不是真偽問題,所以唯識學者不必著急)。這些,我也不能一一的分別,也不必。我以為,『華嚴經』應先讀「淨行品」、「十住品」與「入法界品」。『淨名經』,『諸法無行經』,『思益梵天所問經』,『持世經』,『大樹緊那羅王經』,『首楞嚴三昧經』,『無盡意經」,『寶積經』的「迦葉會」,『瓔路經』,『華首經』,『六度集經』;再加讀『賢護經』,『阿!B粊經』,『大阿彌陀經』等。『法華經』也不妨一讀,可用什譯的;除去羼入的「提婆達多品」;「囑累品」以後附加的成分,可以不讚。如對這一類初期(自然也有先後)的聖典,得一根本而扼要的認識,再去讀後期的聖典,那更好的闡述、發揮,或開始轉變,就多少有點判別力了!

有關大乘的問題極多,我們來多多研究,多多的去理解他吧!佛法的真相,等待著我們的發掘!


綜 覽 全 部 討 論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