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分區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舊金山.笛洋藝術博物館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發表:天涯台客 2015-02-02 12:09:38 閱覽數:366437 (IP:  ) T 4553_R 0 引 用


舊金山市與郡人口僅只 84 萬,都會區有 452 萬(美國第11大),大灣區總數達 750 萬,如此的人口數,文化層面的硬體設施卻既深又廣,人文薈萃、鬱蓊繁茂自屬必然。

別的不說,光是舊金山市區裡就有四座藝術博物館,而且歷史悠久頗具規模。地利之便,台客自不量力準備跟鄉親們作一點較為詳盡的導覽介紹,哪天如果妳/你來到舊金山,可以方便你的參訪。

這四座美術館是:[笛洋藝術博物館 / M.H. de Young Museum]、[榮耀軍團藝術博物館 / California Palace of the Legion of Honor]、[舊金山現代藝術館 /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和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舊金山現代藝術館] 目前正擴大整建之中,處於休館狀態,預計要到 2016 年春天之後才能重新對外開放,當今有關現代藝術的展出活動則暫時分散至其他各個美術館,甚或南至 Palo Alto 地區等等。

藝術博物館的資料整理曠日廢時,三個月還完成不了一篇圖文,因此僅先介紹 [笛洋藝術博物館], [榮耀軍團藝術博物館] 幾個月後再作刊登,進度非常緩慢,望請鑒諒。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17:34 (IP:  ) T 4553_R 151 引 用

△《A View from the Berkshire Hills, near Pittsfield, Massachusetts》Artist: Sanford Robinson Gifford (American, 1823-1880), oil on canvas, 22 1/8 x 36 1/8 in. (56.2 x 91.8 cm), 1863, Location: Gallery 26.

這件作品道盡了一位浪漫抒情畫家的意圖與眼界,廣裘的大地,謎一樣的昏漫光線,再再流露出創作者的心思與企圖。畫家桑佛德.羅賓遜.吉佛德 (Sanford Robinson Gifford) 以‪麻薩諸塞州皮茨菲爾德‬ (Pittsfield, Massachusetts) 的原野營造了一處仿若仙境的場域,至少,讓觀賞者的「移情」是起了相當程度的作用。

十九世紀後期吉佛德到過歐陸與北美不少地方;看盡大山大水,他的造境功力確實值得推崇。回到他在紐約的工作室後,吉佛德勤於畫事,與其他「哈德遜河派」畫家一樣,以旅遊所見所聞紀錄下的速寫,轉換成為一幅幅膾炙人口的油畫創作。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17:57 (IP:  ) T 4553_R 152 引 用

△《Winter in the Country》Artist: George Henry Durrie (American, 1820-1863), oil on canvas, 18 x 24 in. (45.7 x 61 cm), 1857, Location: Gallery 23.

喬治.亨利.杜爾列 (George Henry Durrie) 是位通俗的素人畫家,沒有受過任何正規的美術教育。出生於康乃狄克州的哈特福 (Hartford, Connecticut),十幾歲就自學成功在紐哈芬市為人畫肖像畫。1839年才在地方畫家 Nathaniel Jocelyn 的指導下接受一點美學的訓練研習,之後旅遊過新澤西、紐約以及維吉尼亞。

1850年左右,他開始繪畫農村生活的風俗畫,以冬季的景觀為主軸,穿插著穀倉農舍,織就成一個個祥和的寧謐世界。透過紐約版畫出版商 Currier and Ives 的印製發行,讓杜爾列的畫作進入到一般的美國家庭裡,也令這位年輕畫家開始有了一些名聲。不可諱言,杜爾列只是一個通俗的風俗畫家而已。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19:04 (IP:  ) T 4553_R 153 引 用
 
△ (L.)《Flower Girl》Artist: Nikolai Fechin (Russian, active U.S., 1881-1955), oil on canvas, 40 x 32 in. (101.6 x 81.3 cm), ca.1936, Location: Gallery 29.

尼古拉.埃萬諾維奇.費清 (Nicolai Ivanovich Fechin) 是個俄裔美國畫家,出生於俄羅斯喀山 (Kazan, Russia),父親是一位木料雕刻師,費清從他父親那裡學得一些木雕技巧。13歲進入喀山美術學校修讀,這所學校是聖彼得堡帝國藝術學院的分校。

1909年費清畢業後因作品贏得「Prix de Rome」大獎,獲得獎學金讓他可以在藝術之鄉的歐洲參觀學習,接下的一年,讓他在慕尼黑的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受邀參與賓夕法尼亞州的國際展覽,甚至可以透過紐約的顧客 W.S. Stimmel 開始賣畫。

俄國革命後,歷經社會動盪不安、普遍貧困,生活益加困難之際。1923年費清和他的家人不得不移民美國紐約,也在美國落腳開創他的繪畫志業,曾經執教於紐約藝術學院 (New York Academy of Art),最後選擇定居於風光明媚的南加州聖莫尼卡。他醉心於美國原住民的風土藝術,筆觸之間總散發著一份原住民意味的內涵。

△ (R.)《Cypripedia》Artist: William Sergeant Kendall (American, 1869-1938), oil on canvas, 48 1/2 x 30 in. (123.2 x 76.2 cm), 1927, Location: Gallery 29.

畫家威廉.薩任.肯德爾 (William Sergeant Kendall) 的經歷與資歷相當豐富而完整,他出生於紐約市 (Spuyten Duyvil, New York),去世於維吉尼雅州的溫泉鎮 (Hot Springs, Virginia),早期的作品以描繪身邊的家庭生活與人物為主,妻子 Christine Herter 與三名女兒常常出現在他的畫作裡,剛結識時,Christine 還是個未成年的學生呢,被譽為是「浪漫的聯結」。

美術訓練從布魯克林藝術協會及賓夕法尼亞州藝術學院開始,還是畫家湯瑪士.埃金斯 (Thomas Eakins, 1844-1916) 的學生。1888年到歐洲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1892年回到紐約建立畫室,到耶魯大學教授藝術,1905年成為國家設計學院的院士,獲得獎項無數。隨然繪畫是他的主業,雕塑也是他從事創作的媒介。畫作由紐約大都會藝術館、笛洋藝術博物館與波士頓美術館所收藏。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19:37 (IP:  ) T 4553_R 154 引 用

△《View of Greenwood Lake, New Jersey》Artist: Jasper Francis Cropsey (American, 1823-1900), oil on canvas, 30 3/4 x 40 3/4 in. (78.1 x 103.5 cm), 1845, Location: Gallery 26.

論浪漫風景的寫生功力,紐約「哈德遜河派」的嘉斯珀.弗朗西斯.克洛珀希 (Jasper Francis Cropsey) 絕對不得不提,就以這幅新澤西州格林伍德湖為例,可以把這處景緻渲染成這般明媚,繪畫技巧高超,確實是把山巒湖色妝點得極其粉嫩浪漫。

當然,以現代的觀點衡之,當然俗不可耐。但,如果以十九世紀五〇那個年代,作為觀賞者還能強求些什麼?記得,歐洲印象派的揭竿而起也是在三十年後的1870年才被提出開展過來的。

克洛珀希出生於紐約史泰登島 (Staten Island, New York) ,自小體弱多病,學校常缺課,蹲在家裡就是畫畫。之後,家裡希望他能成為一名建築師,興趣所在,還是圍繞著水彩畫不斷琢磨,也歷經國家設計學院老師 Edward Maury 的調教。曾去過倫敦,再回到紐約定居。目前他的作品散佈在美國國內的各家美術館。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20:30 (IP:  ) T 4553_R 155 引 用

△《Trout Stream in the Tyrol》Artist: John Singer Sargent (American, b, Italy, 1856-1925), oil on canvas, 22 x 28 in. (55.9 x 71.1 cm), 1914, Location: Gallery 28.

約翰.辛格.薩金特 (John Singer Sargent) 可以說是一位十分奇特的美國畫家,縱使父母是美國人,不過,因為父母身處於歐洲的顛沛流離,讓薩金特出生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這位畫家大半生全在歐洲渡過。起始,他師從巴黎迅速成名的肖像畫家卡羅勒斯-杜蘭 (Carolus-Duran, 1837-1917) 學習繪畫,杜蘭作畫的技巧嫻熟大膽,薩金特在1874年至1878年之間,深受他的影響也是不容否認。

1874年,薩金特進入法國美術學院學習,往後深厚紮實的表現技巧可說是從這學校打下的基礎。
歐洲幾十年間,他最出名的還是他的肖像畫作,每年要接受平均14幅的訂單,多產,而且對象都是巨賈與王公貴族,偶爾還得回到美國才能滿足客戶的要求。

之所以熱衷於肖像畫,都是生活所需,當時一幅畫作的畫價約略折合現在的美金13萬元,利潤豐腴獲益不小,但繁瑣的工作過程以及阿諛奉承僱主的感受,讓他五十幾歲就封筆不再繪製肖像畫。其實,薩金特鍾情而念念不忘的是自己喜愛的風景繪畫,甚至是平日的生活寫實。


△ 以上三幅都是薩金特的肖像畫作,(左圖)《X夫人肖像》,繪於1884年,收藏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圖)《Lady Agnew of Lochnaw》, 1893, National Gallery of Scotland;(右圖)《Morning Walk》, 1888, private collection。(擷取自 Wikipedia)

薩金特交遊廣闊,結交當時的一些畫壇巨擘,諸如印象派人物畫家竇加 (Edgar Degas)、莫內 (Claude Monet)、雕塑家羅丹 (Auguste Rodin)、美國畫家惠斯勒 (James McNeill Whistler) 等等。他身後留下的作品不少,包含900幅油畫、2,000多幅水彩畫、無數素描畫以及炭筆畫。

以時間推算,這件《Trout Stream in the Tyrol》作品,應該是他58歲時在奧地利西部提洛邦 (Tyrol) 的創作,肖像畫早已停筆多年,這種風景創作對於薩金特而言,是夢想,亦屬罕見。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21:25 (IP:  ) T 4553_R 156 引 用
 
△ (L.)《Mother and Child》Artist: John Henry Twachtman (American, 1853-1902), oil on canvas, 30 1/8 x 25 1/8 in. (76.5 x 63.8 cm), ca.1893, Location: Gallery 28.

約翰.亨利.土瓦曼 (John Henry Twachtman) 一生繪畫風格與題材的落差極大,轉了好幾次彎,畫油畫、蝕刻版畫、粉彩;人物畫、風景、歷史繪畫,因年代而有所不同。沒有溢出範圍的是:印象派。

出生於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 (Cincinnati, Ohio),基礎美術教育從接受人物畫家弗蘭克.杜班尼克 (Frank Duveneck, 1848-1919) 的指導開始,然後跟他同年代的美國藝術學生一樣,1875至1877年留學德國慕尼黑藝術學院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Munich),遊學威尼斯,1883年再進巴黎朱利安藝術學院 (Académie Julian),最後1886年回美國落腳在東北邊的康乃狄克州。

本件作品《Mother and Child》應該是他回美後的創作,柔美抒情的氛圍益讓作品憑添幾許暖意。至少,不似年輕時參加過的繪畫團體「The Ten」主張的主軸 —— 反對商業化!

△ (R.)《Caroline de Bassano, Marquise d‘Espeuilles》Artist: John Singer Sargent (American, 1856-1925), oil on canvas, 62 7/8 x 41 3/8 in. (159.7 x 105.1 cm), 1884, Location: Gallery 28.

這是笛洋藝術博物館所收藏約翰.辛格.薩金特 (John Singer Sargent) 的另一件人物作品,薩金特的肖像畫有其獨特之處,沒有古典繪畫裡人物的矯情造作,更不似後期印象派之後的狂野,他的人物表達方式純粹以個人的技法陳述出該有的氣質與雅緻。

這幅畫作,我特別趨近仔細觀察過,其實她的筆觸十分粗糙,尤其是鵝黃色下端的裙襬部份,幾近豪邁潦草的地步。也許是揮灑自如、用色精準,稍一退後一點距離,筆觸竟然消失於無形?這在古典的人物畫作裡畢竟少見,也可看出他描寫功力的精湛程度。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22:02 (IP:  ) T 4553_R 157 引 用
 
△ (L.)《The Slate: Memoranda》Artist: John Haberle (American, 1856-1933), oil on canvas, 12 1/8 x 9 1/8 in. (30.8 x 23.2 cm), ca.1895.

又是一位「視覺陷阱 / Trompe-l‘œil」的畫家,所謂陷阱,無非是欺瞞世人的眼睛, "fool the eye",以比超寫實主義(Hyperrealism)更為精細的繪畫技巧,求得更逼真的表現。這是十九世紀後期就已風行的一種畫風,與超寫實主義不同的是,這種「視覺陷阱」的訴求點往往僅止乎於物資的表象。

約翰.黑伯洛 (John Haberle) 的這件作品《黑板:備忘錄 / The Slate: Memoranda》繪製於畫布上,黑板上的灰塵以及懸掛的繩索鉛筆都是逐一精雕細畫出來的,細膩之程度令人咋舌。黑伯洛出生於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 (New Haven, Connecticut),瑞士移民之子,14歲被送去當木雕學徒,曾經在耶魯大學的皮博迪自然歷史博物館擔任插畫家與展覽備展人員。1884年,於紐約國家設計學院上學,正好遇上「視覺陷阱」風起雲湧之際,置身其中,自然不過。

△ (R.)《The Blue Veil》Artist: Edmund Charles Tarbell (American, 1862-1938), oil on canvas, 29 x 24 in. (73.7 x 61 cm), 1898, Location: Gallery 28.

埃德蒙.查爾斯.塔貝爾 (Edmund Charles Tarbell) 是美國印象派畫家,「10 美國畫家」 (Ten American Painters) 的成員之一,作品廣受美國各處藝術博物館所永久典藏,繁多難能細數。塔貝爾出生於‪麻薩諸塞州‬的西格羅頓 (West Groton, Massachusetts),前後進入‪麻‬省藝術學校 (Massachusetts Normal Art School) 與波士頓博物館藝術學校 (School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就讀,1883年在巴黎朱利安學院 (Académie Julian) 繼續進修。

1886年,塔貝爾回到波士頓,作為一位插畫家、私人藝術教師和肖像畫家,開始了他的繪畫生涯。1918到1926年,塔貝爾被聘為華盛頓柯科倫藝術學校 (Corcoran Gallery of Art) 的授課教師。其畫風以色彩明亮色調柔和的人物與風景畫為主,獲獎無數。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22:41 (IP:  ) T 4553_R 158 引 用

△《Ruins of the Roman Theatre at Taormina, Sicily》Artist: William Stanley Haseltine(American, 1835-1900), oil on canvas, 32 5/8 x 56 1/2 in. (82.9 x 143.5 cm), 1889, Location: Gallery 26.

威廉.史坦利.赫塞爾廷 (William Stanley Haseltine) 是「哈德遜河派」的一員,出生於費城,父親是個成功的商人,母親則是業餘的風景畫家,赫塞爾廷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後又入哈佛大學,1854年取得學士學位。

遊歷歐洲數載,1857年底居住於羅馬從事風景畫的創作,次年回到費城,並且在有名的紐約「第十街畫室大樓 / Tenth Street Studio Building 」設置工作室,那棟建築駐在著不少有名的藝術工作者,如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 (Frederic Edwin Church, 1836-1900)、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 (Albert Bierstadt, 1830-1902) 和沃辛頓.菲特列奇 (Worthington Whittredge, 1820-1910) 等。

往後,他跟據遊歐的無數速寫畫出了不少歐洲風景油畫,本件西西里島上陶爾米納的羅馬劇院遺址《Ruins of the Roman Theatre at Taormina, Sicily》就是其中之一,層次豐富、轉折精巧,引人矚目外,歐洲風情躍然於平面畫布之上。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23:31 (IP:  ) T 4553_R 159 引 用
 
△ (L.)《Untitled (South American Burial Scene)》Artist: Héctor Poleo (Venezuelan, 1918-1989), oil on canvas mounted on hardboard, 30 x 20 in. (76.2 x 50.8 cm), 1944, Location: Gallery 50.

赫克托爾.波雷歐 (Hector Poleo) 是一位南美畫家,出生於委內瑞拉的首都卡拉卡斯 (Caracas, Venezuela),1930至1938年在卡拉卡斯 de Bellas 藝術學院學習。得到獎學金去了墨西哥的首府墨西哥市修習三年,40歲時造訪巴黎,20世紀50年代他繪製了不少新塑料顏料 (neo-plastic) 的具象作品。

波雷歐畫風一向沈穩晦澀,在陰暗的氛圍裡營造飽含故事性的繪畫特質,本件作品雖以「無題」當標題,其實是南美風格的送葬行列,黯澹的色調你可以不喜歡,但誰都避不開人的「生老病死」。

△ (R.) 《Mother Earth》Artist: Chiura Obata (小圃 千浦, American, 1885-1975), ink and color on silk, 87 3/4 x 58 5/8 in. (222.9 x 148.9 cm), 1912 (reworked 1922, 1928), Location: Gallery 29.

相對於人的「生老病死」,日裔美籍畫家小圃 千浦 (Chiura Obata) 所提出的畫作《母親大地 / Mother Earth》則是一種東方的哲學思維與人生觀,森林中披著長髮的裸身女子,不就是蘊育下一代「美」的化身?捲軸的畫幅不小,水墨的韻律,再再述說著畫家的內心思維。

小圃 千浦出生於日本的岡山縣,從小喜愛繪畫,七歲時師從「墨繪 / Sumi-e」畫家老師習畫。在17歲移民美國,作為一個插畫家和商業裝飾師,1927年夏天在內華達山脈寫生,1932至1953年任職教授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二戰時曾在拘留營度過一年多。退休後繼續作畫,並帶領繪畫團體到日本探訪日式花園和東方藝術。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24:17 (IP:  ) T 4553_R 160 引 用

△《The Glory of the Heavens》Artist: William Keith (American, 1938-1911), oil on canvas, 35 1/4 x 59 1/4 in. (89.5 x 150.5 cm), 1891, Location: Gallery 27A

順道一提是,何謂「巴比松畫派 / Barbizon School」?是法國一群畫家群聚在巴黎南方楓丹白露附近的一處小村莊,以創作鄉村的風景畫而聞名於世,被稱為「巴比松畫派」。美國的巴比松畫派則源自於畫家威廉.莫里斯.亨特 (William Morris Hunt, 1824-1879),他留法期間拜師在田園畫家巨匠讓-法蘭索瓦.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 1814-1875) 門下,回美之後在波士頓創建成立美國的巴比松畫派。

巴比松畫派以描繪鄉村田野風光為主,附以農舍、農民以及農場家禽動物。《天堂的榮耀 / The Glory of the Heavens》是舊金山畫家威廉.凱斯 (William Keith) 中年後期的作品,用色與氛圍的塑造極其浪漫而妥切。畢竟與美國巴比松畫派 (American Barbizon school) 有關,他多所著墨於以繪畫描述大自然的景緻與光線的變化。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25:14 (IP:  ) T 4553_R 161 引 用

△《A Corner of My Studio》Artist: William Merritt Chase (American, 1849-1916), oil on canvas, 24 1/8 x 36 in. (61.3 x 91.4 cm), ca. 1895, Location: Gallery 24.

威廉.梅里特.蔡斯 (William Merritt Chase) 不僅是個印象派的指標性畫家,而且創立了位於紐約格林威治村的藝術學校 The Chase School,後來改名為「帕森設計學院 / 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

蔡斯出生於印第安納州的威廉斯堡 (Williamsburg, Indiana, 現為 Nineveh),原先在家庭的生意裡當個售貨員,短暫在海軍服役,之後去紐約國家設計學院進修,指導老師是「紐約學生藝術聯盟」的創辦人之一的雷米爾.威爾瑪斯 (Lemuel Wilmarth, 1835-1918),蔡斯深受師長威爾瑪斯的影響。

蔡斯受到密蘇里州聖路易收藏家的賞識,資助他去德國慕尼黑培訓兩年,1887年2月回紐約曼哈頓結婚,新婚妻子愛麗絲.布雷蒙.格爾森 (Alice Bremond Gerson) 經常是他畫作裡的主角人物。蔡斯獲得過很多國內海外的榮譽,包括紐約國家設計學院的成員、擔任美國藝術家協會的主席11年和「10 美國畫家」 (Ten American Painters) 的重要畫家之一。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25:55 (IP:  ) T 4553_R 162 引 用

△《View of Mount Vernon》Artist: Joachim Ferdinand Richardt (American, 1819-1895), oil on canvas, 15 3/4 x 26 1/8 in. (40 x 66.4 cm), 1858, Location: Gallery 23.

其實這幅畫作的畫幅極小,高度16英吋不到,原先不準備介紹,但緣由於美式風格的建築以及它是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的故居維農山莊 (Mount Vernon),除了歷史意義外,作品的品味自成一格也是不容錯過。

若阿給姆.費迪南德.理查德 (Joachim Ferdinand Richardt) 是丹麥裔畫家,以繪畫尼加拉大瀑布景觀而享譽於畫壇。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北邊的布雷德 (Brede, Copenhagen),作過短暫的木匠學徒,在丹麥受過良好的美術教育,1855與1859年之間和參訪美國,而且在紐約市佈置了一間工作室,這期間去到尼加拉大瀑布和密西西比河寫生。

1873年,理查德賣掉許多在丹麥的油畫和版畫移民美國,定居於尼加拉大瀑布旁的小鎮,便利於繪畫工作。1875年,理查茲舉家搬到了舊金山,並且落腳於奧克蘭,後半生的20年,他始終居住在舊金山灣區,專心進行他的風景寫生繪畫。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26:26 (IP:  ) T 4553_R 163 引 用

△《Dress 3》Artist: Karen LaMonte (American, 1967-), Cast Glass, 59 x 26 x 21 5/8 in. (149.9 x 66 x 54.9 cm), 2001, Location: Gallery 26.

這是一位年輕的女藝術家卡倫.拉蒙 (Karen LaMonte) 的作品《Dress 3》,她擅長於以真人大小的陶瓷、青銅和玻璃鑄造的雕塑從事創作。現年僅只47歲,目前偕同夫婿 Steven Polaner 居住於捷克共和國,拉蒙獲得了富布賴特獎學金 (Fulbright Fellowship) 正研究如何將大型玻璃雕塑的技巧引進到她的作品裡,前景值得期待。

拉蒙在紐約曼哈頓長大,1990年畢業於羅德島設計學校 (RISD),畢業後立即接獲新澤西州美國玻璃創意中心的獎學金,在布魯克林一家非營利機構 UrbanGlass 延展玻璃的創作工作。當今,卡倫.拉蒙的工作室由先生經紀與管理運作,2007年 Steven 還陪著拉蒙作為期七個月的日本/美國文化交流之旅。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27:17 (IP:  ) T 4553_R 164 引 用

△《The Holiday》Artist: Maurice Brazil Prendergast (American, b. Canada, 1858-1924), oil on canvas, 27 x 34 3/8 in. (68.6 x 87.3 cm), ca.1908–1909, Location: Gallery 28.

單從筆觸去作觀察,顯而易見地可以分辨出莫里斯.普魯謝歐.普倫德加斯特 (Maurice Brazil Prendergast) 是個屬於後期印象派的畫家。出生於加拿大英國殖民地紐芬蘭島
的聖約翰斯 (St. John‘s, in Newfoundland),父親經營雜貨貿易,生意失敗後舉家遷移到波士頓。

1891至1895年,普倫德加斯特到巴黎進修,特別研究後期印象派畫家梵谷 (Vincent van Gogh)、秀拉 (Georges Seurat) 和塞尚 (Paul Cézanne) 的作品,這也牽動影響了普倫德加斯特日後創作的形式與色彩的佈置。他善於營造繽紛的色彩,無不是歡樂愉悅的表徵。

1895年他回到波士頓,認真展開他的繪畫事業。除了油畫,也畫水彩以及一種類似拓印技法的「蒙納 / monotyping」版畫,題材則喜愛選擇海灘和公園的悠閒活動,當然,有些同行卻揶揄普倫德加斯特的作品有如壁毯飾畫或者是鑲嵌藝術 —— 馬賽克 (mosaics),是褒是貶見仁見智。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28:44 (IP:  ) T 4553_R 165 引 用
 
△ (L.)《George Washington》Artist: Rembrandt Peale (American, 1778-1860), oil on canvas, 29 1/4 x 24 1/4 in. (74.3 x 61.6 cm), ca. 1854, Location: Gallery 26C.

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的畫像何其之多,[笛洋藝術博物館] 居然也有一幅這位《最偉大的美國人》的肖像。畫家是來自賓州巴克斯郡 (Bucks County, Pennsylvania) 的林布蘭.琵爾 (Rembrandt Peale),琵爾三十歲出頭就遊學巴黎,深受法國新古典主義的影響。

琵爾的繪畫啓蒙源自於父親的教導,父親是位頗受矚目的畫家,將這兒子取名為與17世紀荷蘭畫家林布蘭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 同一個名字 —— 林布蘭。父親教導琵爾藝術概念及肖像風景的繪畫技巧。1787年7月,老琵爾把兒子介紹給還沒擔任總統的喬治.華盛頓,而且觀摩父親如何下筆為華盛頓繪畫人像。

那個年代,琵爾結婚結得早,20歲就完婚,而且生下九個小孩。1822年,琵爾搬到紐約市,想要成為一個畫家,並且試圖嘗試「定型化」華盛頓畫像的模式與技法,幾經參酌一些成名畫家的肖像畫作品,譬如歷史畫家 John Trumbull、肖像畫家 Gilbert Stuart,以及自己父親的畫作。

華盛頓的總統任期是1789至1797年,琵爾為華盛頓畫過不少肖像,作品「Father of Our Country」為美國國會在1832年以2,000美元買下,目前還懸掛在老參議院。 [笛洋藝術博物館] 這件作品完成於1854年,華盛頓早已逝世,琵爾也已76歲,應該屬於回憶之作。

△ (R.)《E. pluribus unum (after Rembrandt Peale, George Washington, ca. 1854)》Artist: Ray Beldner (American, 1961-), Sewn US Currency, 36 x 31 in. (91.4 x 78.7 cm), 2005, Location: Gallery 26C.

無獨有偶,150年後有一位年輕的新媒體現代藝術家雷.俾爾德納 (Ray Beldner),以不同的表現手法臨摹琵爾的畫作《George Washington》,它是使用美元真鈔縫製在畫布上,古今對照,倒也趣味橫生,印證了與時推進的現代藝術思潮。

俾爾德納出生於舊金山,畢業於舊金山藝術學院 (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 及奧克蘭的米爾斯學院 (Mills College in Oakland, California),目前,俾爾德納是東灣莫拉加聖瑪麗學院 (Saint Mary‘s College, Moraga, CA) 的助理教授。他的作品廣為加州各藝術博物館所收藏。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29:36 (IP:  ) T 4553_R 166 引 用

△《Tulip Culture》Artist: George Hitchcock (American, 1850-1913), oil on canvas, 1889, Location: Gallery 28.

縱使出生在羅德島州的普羅維登斯 (Providence, Rhode Island),畫家喬治.希區考克 (George Hitchcock) 其實大半輩子全都活躍於歐洲,尤其是在荷蘭。1874年希區考克畢業自布朗大學和哈佛法學院,然後興趣轉向了藝術,成為巴黎朱利安學院兩位教授 Gustave Boulanger 和 Jules-Joseph Lefebvre 的學生。

多年來,他的工作室設在荷蘭的 Egmond aan Zee,是一處鄉村,由於畫作鬱金香《Tulip Growing》的表現,1885年獲得巴黎沙龍的矚目。之後參與過不少藝術家團體的邀約與聚會,人氣人脈相當熱絡。曾被法國政府授以榮耀軍團勳章,他是慕尼黑 Secession 協會、維也納美術學院的成員之一。作品分藏於美國各處藝術博物館。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30:05 (IP:  ) T 4553_R 167 引 用

△《Spring Winds》Artist: Joseph Raphael (American, 1869-1950), oil on canvas, 29 1/4 x 36 1/8 in. (74.3 x 91.8 cm), ca. 1914, Location: Gallery 29.

約瑟夫.拉斐爾 (Joseph Raphael) 是個愛鄉愛土的印象派畫家,繪畫工作幾乎跟舊金山脫離不了關係,尤其與藝術社區的緊密聯繫。出生於加州北中部的小鎮傑克遜 (Jackson, California),1902年進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再轉入朱利安學院 (Académie Julian)。

在荷蘭待過幾年,從大師們的名作裡習得不少繪畫技巧;即使人在歐洲,他的作品《La Fete du Bourgmestre》獲得巴黎沙龍的榮譽獎後,這作品立即被舊金山的友朋購下並轉贈給舊金山藝術協會。1910年在舊金山藝術研究所舉行個展,之後將畫作交給舊金山的 Helgesen 畫廊經紀,海運作品給舊金山的買主 Albert M. Bender,Bender 再鼓勵朋友們收購拉斐爾的作品,熱心的文化支持者 Bender 也是舊金山攝影大師安瑟.亞當斯 (Ansel Adams, 1902-1984) 的贊助人之一。

1939年,隨著二戰的逼近,拉斐爾攜家帶眷返回舊金山,含妻子、四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他選擇在舊金山市城區裡的薩特街 (Sutter Street, San Francisco) 闢設畫室,一直到1950年去世為止。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30:41 (IP:  ) T 4553_R 168 引 用

△《Rhapsody》Artist: Richard Mayhew (American, 1924-), oil on canvas, 48 x 60 in. (121.9 x 152.4 cm), 2002, Location: Gallery 27A.

畫家理查德.梅休 (Richard Mayhew) 是一位相當長壽的藝術家,今年高齡90歲,目前居住在北加州聖塔克魯斯 (Santa Cruz, California),這個海邊城鎮的風景極其秀麗,曾經是電影「無盡的愛 / Endless Love」一些鏡頭拍攝的場地,風光明媚,戲浪人潮不斷。

梅休是美國原住民和非洲裔的孩子,出生於紐約州的馬薩匹瓜 (Massapequa, New York),被公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風景畫家之一,梅休已經有過30次的個展,作品已被歸類為抽象主義、印象派、寫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其實,「抽象表現主義 / Abstract Expressionism」應該更為貼近才是。

1957年梅休第一次個展後,收到一筆捐贈前往歐洲學習。由於身份特殊,夥同其他藝術家和作家創辦了「Spiral」組織,鼓勵黑人知識分子奉獻己力於藝術與公民權利的領域。同屬黑人畫家與作家的婁梅爾.貝爾登 (Romare Bearden, 1911-1988) 為文如此寫道:

" Mayhew represents a bridge between the older black artists who developed through the WPA in the 1930s and those who, after World War II, attended art schools and matured during the turbulent civil rights movement of the 1960s and the rise of Abstract Expressionism. "  --Romare Bearden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31:32 (IP:  ) T 4553_R 169 引 用

△《Winter‘s Festival》Artist: Willard Leroy Metcalf (American, 1858-1925), oil on canvas, 26 x 29 in. (66 x 73.7 cm), 1913, Location: Gallery 28.

威拉德.勒羅伊.梅特卡夫 (Willard Leroy Metcalf) 是出生於麻馬薩諸塞州洛厄爾 (Lowell, Massachusetts) 的美國印象派畫家,曾就讀於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學校和巴黎朱利安學院。1897年成為「10 美國畫家 (Ten American Painters)」的一員,名銜不少:紐約女子藝術學校和藝術學生聯盟的講師、紐約美國水彩畫協會等的會員。

1883年9月前往歐洲五年,在巴黎師從人物畫家 Gustave Boulanger 和 Jules-Joseph Lefebvre 習畫,足跡遍及英格蘭、印象派大師莫內的故居吉維尼 (Giverny)、北非阿爾及利亞 (Algeria) 和突尼西亞 (Tunisia) 等地,這時期他的畫風比較傾向於巴比松派田園畫家米勒 (Jean Millet) 的風格。

1890年,梅特卡夫回到紐約並且開設了工作室,從事肖像畫與插畫。其實當個職業畫家相當不易,他也曾經夥同畫家朋友為紐約法院製作壁畫,甚至為了煙草公司委託的壁畫接案,還得遠赴古巴哈瓦那收集素材與資料。當然,額外的收穫是增添了一些不同風味的風景繪畫作品。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32:31 (IP:  ) T 4553_R 170 引 用

△《Harlem River at High Bridge》Artist: Ernest Lawson (American, 1873-1939), oil on canvas, 25 1/4 x 30 in. (64.1 x 76.2 cm), ca.1915, Location: Gallery 28.

厄內斯特.勞森 (Ernest Lawson) 是加拿大裔的美國畫家,也是「The Eight (Ashcan School)」的成員之一。The Eight 是一個反對國家設計學院刻板、局限性與缺乏想像力的繪畫團體組織。雖然勞森被歸類為美國印象派,其實勞森的風格應該介乎於印象派和寫實主義之間。

年輕時,跑過不少地方,堪薩斯、紐約、巴黎,曾就讀於朱利安學院。1896年回到美國後,展開自己的創作路線,畫室設在上曼哈頓的 Washington Heights,同時把往後20年的繪畫主題設定在紐約大都會的景觀,包含:Fort Tryon Park、Harlem River、Spuyten Duyvil、原野、橋樑、船塢......等等。基本上,他仍依循著在歐洲養成的繪畫習慣 —— 戶外實地寫生 (Plein Air)。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33:06 (IP:  ) T 4553_R 171 引 用

△《A Day in July》Artist: Louis Ritman (American, 1889-1963), oil on canvas, 36 1/4 x 36 1/4 in. (92.1 x 92.1 cm), 1918, Location: Gallery 28.

路易士.律琪曼 (Louis Ritman) 是俄裔美國印象派畫家,有名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裸女作品。出生在俄羅斯(現烏克蘭)的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 (Kamianets-Podilskyi),1900年隨著家人移民到芝加哥,曾就讀於芝加哥藝術學院與短期的賓夕法尼亞費城美術學院,之後長期居住在巴黎,那裡有著同樣是美國的年輕畫家,比如弗雷德里克.卡爾.彿利謝克 (Frederick Carl Frieseke, 1874-1939)、勞頓.帕克 (Lawton S. Parker, 1868-1954) 和理查德.米勒 (Richard E. Miller, 1875-1943) 等,他們都是鍾情於印象派的追隨者。

律琪曼的繪畫主題往往是樹陰下、陽光斑燦的花花裸女,當然也不缺室內旖旎而多彩的氛圍,特別令人賞心悅目。他畫作上塊面的筆觸,顯見源自於塞尚的影響。1929年律琪曼回到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任教,最後去世於明尼蘇達州威諾納 (Winona, Minnesota) 。


△《The Open Window》Artist: Louis Ritman (American, 1889-1963), oil on canvas, 34.49 x 34.49 in. (87.6 x 87.6 cm), Private collection.
△《Repose in the Garden》Artist: Louis Ritman (American, 1889-1963), oil on canvas.

這兩件裸女是律琪曼的寫生作品,色澤溫馨甜美,散發著一股安詳寧靜的氣氛,這是印象派畫家的一貫主張 —— 把畫架移出戶外,用心觀察稍縱即逝的光線變化。

當然,這與律琪曼20年長期駐留於法國北部的吉維尼 (Giverny) 有關,吉維尼是印象派大師莫內的故里,有名的畫作「睡蓮池塘 / The Waterlily Pond」,1899年莫內就在那裡完成的。光線、光線之外......還是溫煦的美好光線。(此二圖片擷取自網路)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34:28 (IP:  ) T 4553_R 172 引 用

△《Helen of California [Helen Wills]》Artist: Haig Patigian (American, 1876-1950), Marble, 26 3/4 x 9 x 14 3/16 in. (68 x 22.9 x 36 cm), 1927, Location: Gallery 28.

雕塑家黑格.帕堤金 (Haig Patigian) 出生於東歐的亞美尼亞共和國 (Armenian) ,15歲時移民至加州中部的弗雷斯諾 (Fresno, CA),當過葡萄園工人與招牌畫匠。1899年搬到舊金山並半工半讀於馬克霍普金斯學院 (Mark Hopkins Institute),歷經地震和火災後,1906花兩年的時間去到了巴黎學習,在巴黎沙龍開過個展。

其實帕堤金大部份的人生歲月都在舊金山渡過,目前他的雕塑作品以奧克蘭博物館 (Oakland Museum in Oakland, California) 收藏的最多,舊金山市政府裡也有一些他的作品。帕堤金是波希米亞俱樂部 (Bohemian Club) 的積極成員,擔任過兩屆的俱樂部主席。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38:05 (IP:  ) T 4553_R 173 引 用

       █▆▄▁ 特展 / 來自華盛頓國家藝廊.美國現代主義大展 ▁▄▆█

       ★ Modernism ★ From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笛洋藝術博物館] 地下樓由數個展廳連接成的巨大展場,是一個定期規劃為大型展覽的場地。2014年6月7日至10月12日舉辦過「現代主義 / Modernism」特展,為期三個月。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39:04 (IP:  ) T 4553_R 174 引 用


此次「現代主義」的展出作品來自 [華盛頓國家藝廊]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提供的收藏品約略50幾件,作品的畫幅都相當巨大,大多數的藝術家都還健在存活於世。

這是舊金山 [笛洋藝術博物館] 為戰後的藝術家們作最隆重的展出,也是 [華盛頓國家藝廊] 將這些作品在華盛頓特區和巴爾的摩都會區以外,所提供的第一次展覽。

(國家藝廊正門與邁爾霍夫夫婦二圖擷取自網路)

這些十分重要的美國藝術作品,全由美國地產開發商、收藏家和慈善家羅伯特和簡.邁爾霍夫夫婦所捐贈 (Robert and Jane Meyerhoff),他們的住家在華盛頓以北一個半小時車程的 Fitzhugh Farm,佔地300英畝,一處慉著馬匹的家園。

過去多年來,緣由於收藏品的不斷增長,邁爾霍夫蓋了幾座連著住家房子的畫廊用以收藏畫作。1987年,他們宣布將捐出收藏品予與華盛頓國家藝廊,當時的估算價值超過3億美元,是 [華盛頓國家藝廊] 繼銀行家、藝術品收藏家、工業家以及美國前財政部長安德魯.威廉.梅隆 (Andrew W. Mellon, 1855-1937) 之後,單一筆接受捐贈的最高數額。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40:08 (IP:  ) T 4553_R 175 引 用

△《Flin Flon IV》Artist: Frank Stella (American, born Malden, Ma, 1936-), polymer and fluorescent polymer paint on canvas, 245.1 x 245.1 cm (96 1/2 x 96 1/2 in.), 1969,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弗蘭克.斯特拉 (Frank Stella) 被認為最具代表性的是他作品的「極簡主義 / Minimalism」和「後抽象繪畫 / Post-Painterly Abstraction」,目前居住並工作於紐約市。

出生於麻薩諸塞州的馬爾登 (Malden, Massachusetts),大學主修歷史,到過紐約參觀畫廊之後,深受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傑克遜.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1912-1956) 和弗朗茨.約瑟夫.克萊恩 (Franz Jozef Kline, 1910-1962) 的震撼與影響,讓他於1958年遷至紐約加入藝術創作的行列。

他的表現風格採取的是絕對、冷峻的預示性圖案,他認為現代繪畫不該沿襲過去的習慣,以油畫顏料塗抹於畫布之上,所以,他改以一般適用底材的油漆作畫,甚至自創所謂「造型畫布 / Shaped Canvas」,用意是擺脫傳統矩形畫布的框架,底部材料則包括鋁和銅的材質。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41:01 (IP:  ) T 4553_R 176 引 用

△《Essex and Hester (Red)》Artist: Hartigan, Grace (American, 1922 - 2008), oil on canvas, 134.6 x 211.5 cm (53 x 83 1/4 in.), 1958,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在以男人為主體的現代藝術畫壇上,女性畫家委實難覓立錐之地,葛莉絲.哈蒂根 (Grace Hartigan) 卻是一個異數,而且年輕時更是丰采迷人。1957年5月號的「LIFE」雜誌如此描寫:「哈蒂根是美國最有名的年輕女畫家,來自新澤西州紐華克 (Newark, N.J.),以紐約下東城區花俏雜亂的市場情景,鋪陳著她亮麗而而大膽的半抽象風格。」

英國愛爾蘭血統的葛莉絲.哈蒂根是家中四個小孩的長女,縱使不在充滿藝術氣息的環境裡長大,父親與祖母經常會為她唱一些歌曲,同時解釋歌曲的內涵與故事,這對於後來創作的想像力之激發應該助益不小。結婚很早,十七歲就嫁給 Robert Jachens,隨著先生學習機械製圖,也因為這項能力,讓她經濟上可以獨立自主。

藝術上的崛起開始於參與了 1950s 年代的「紐約學派」,這個學派集合了詩人、畫家、作曲家、舞者與音樂人,彼此激勵的結果令「抽象表現主義 / Abstract Expressionism」益加光芒萬丈。後來哈蒂根搬到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 (Baltimore, Maryland),直至2008年去世為止,享年86歲。

這是2008年紐約時報的紀念文章 ● Grace Hartigan, 86, Abstract Painter, Dies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42:17 (IP:  ) T 4553_R 177 引 用

△《Maneuver for Position》Artist: Tomlin, Bradley Walker (American, 1899 - 1953), oil on canvas, 78.7 x 116.8 cm (31 x 46 in.), 1947,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出生在紐約州雪城 (Syracuse, New York) 的布拉德利.沃克.湯姆林 (Bradley Walker Tomlin) 是屬於「抽象表現主義紐約學派」的第一代成員。如果以時間去推算,他的創作模式與風格,確實相當前衛,早就已經涉足抽象表現的領域,以本件作品而言,調子與色彩的掌控,幾達爐火純青。

紐約惠特尼美術館館長 John I. H. Baur 如此形容這位有些霸氣的藝術家:「湯姆林的藝術和生命,可以說是耐久性、永不停歇奮鬥以及追求完全完美的結合,在一個真實的傳統意義上,他實現了『內在邏輯』的形式,產生一種和諧與不可改變的正確性,奇蹟般的感受......這是他過去五年裡生活的寫照,目標確實達到了,而且他的藝術透露出一份必然的強度和威望。」

湯姆林1951年從參加紐約「九街畫展 / Ninth Street Art Exhibition」而逐步展露頭角,之後,經常往返於歐洲與紐約之間,實踐他那從高中時期就立下的願望 —— 成為一名藝術家。1930年美國經濟大恐慌,湯姆林曾經為五斗米而任教於紐約附近的幾所學院。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42:55 (IP:  ) T 4553_R 178 引 用

△《Saigon, Minnesota》Artist: Fischl, Eric (American, born 1948), oil on canvas, overall size (four joined panels): 304.8 x 752 cm (120 x 296 1/16 in.), 1985,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紐約市出生、成長於長島郊區的畫家埃里克.菲徐 (Eric Fischl),1967年隨著他的家人搬到亞利桑那州鳳凰城,他的藝術教育始於鳳凰城社區學院、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洛杉磯加州藝術學院。學業完成後,他遷居到芝加哥,並在芝加哥現代美術館任職當個警衛。

菲徐的繪畫風格,他自我評論:對於芝加哥意象派 (Chicago Imagists) 來講,他自認為是一個非主流路線;對於動畫主題畫家 Ed Paschke (1939-2004) 和芝加哥意象派超現實主義畫家 Jim Nutt (1938-) 而言,他只是一支軟肋骨而已。

1974年,他從加拿大 Nova Scotia 藝術設計學院獲得了一份教授繪畫與設計的工作,在那裡認識後來的妻子、也是女畫家的 April Gornik (1953-),他們於1978年搬回紐約市。



他的創作主題與青少年的性行為、偷窺慾有關,一些作品裡甚或充滿挑逗的氛圍與姿態,畫作 Sleepwalker (1979)、Bad Boy (1981) 及 Birthday Boy (1983) 描述的是男孩子看著床上的老婦人扭捏的姿勢而意淫,總之,屬於性心理變態的範圍。

此件作品《Saigon, Minnesota》算是溫和而且含蓄的,裸體轟趴,使用四塊畫布連結而成,畫幅相當巨大,敘述著家庭後院的聚會情況,即使節肢過的男人也不缺席,這是生活,也是藝術家菲徐一心想塑造的意境。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43:46 (IP:  ) T 4553_R 179 引 用
 
△ (L.)《Chodorow II》Artist: Stella, Frank (American, born 1936), Felt, paper and canvas collage on canvas, overall: 274.4 x 269.3 cm (108 1/16 x 106 in.), 1971,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弗蘭克.斯特拉 (Frank Stella) 的創作風格早已擺脫了傳統繪畫的框架,1960年開始使用他自創的造形畫布,其實已經是一種另類的雕塑造型了。他以硬邊的形式表達,詮釋自己內在的想法旨意,與其說是星條造形的表現,不如以「斯特拉式風格」之名定論他的創作結果。

這件《Chodorow II》作品,不論你看得懂或者看不懂,光從畫作寬高2.7公尺的巨幅尺寸,鮮明的簡約色彩,加上畫家刻意經營的內部與外圍造型,就能讓觀賞者享有一份意想不到的「喜悅」,那份造型的喜悅美感,如同魔術師的手法一樣,令人摸不清何謂「始末」。

△ (R.)《Orange Green》Artist: Ellsworth Kelly (American, 1923-), acrylic on canvas, 1966,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埃爾斯沃思.凱利 (Ellsworth Kelly) 出生於紐約州紐堡 (Newburgh, New York),紐堡位於紐約市北方60英里處。父親是蘇格蘭、愛爾蘭和德國的混血,是一家保險公司的高階主管。1941年凱利在布魯克林區的普瑞特藝術學院 (Pratt Institute, Brooklyn) 就讀學習,直至1943年從軍入伍為止。

退伍後,1946年凱利進入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學院進修兩年,然後遠赴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他的「極簡主義」想法與審美觀就在這時期建立養成的。出國六年,最後還是重返紐約,因為讀過一篇有關那時期紐約抽象畫家 Ad Reinhardt 的專訪之後,他認為自己已經跟不上時代腳步而遠遠落後了。

1956年5月凱利在貝蒂.帕森斯畫廊 (Betty Parsons‘ Gallery) 舉行個展,佳譽湧至。1957年他再度展出,其中三幅作品被惠特尼美術館選中而移至該館參與展覽。原因是,凱利的作品帶有些微的「歐洲味」,這在極簡主義的畫家群裡非比尋常。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47:10 (IP:  ) T 4553_R 180 引 用

△《Painting with Statue of Liberty》Artist: Lichtenstein, Roy (American, 1923 - 1997), oil and magna on canvas, 271.8 x 424.2 cm (107 x 167 in.), 1983,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羅伊.利希滕斯坦 (Roy Lichtenstein) 是美國20世紀「普普藝術 / Pop Art」的一員超級大將與領軍人物,華盛頓國家藝廊收藏的這件作品《Painting with Statue of Liberty》,可以稱得上是代表何謂「美利堅」的現代圖騰。這支20世紀中葉起源於英國的畫派,標榜的是「通俗文化」,「Pop」是指「Popular, Popular Culture」的縮寫,普普揭起的旗幟口號是反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壟斷與漫流,他們認為藝術的追求方式需要重新評估,不能儘管高調、視而不見眼前的事與物,往下落實紮根,務必將身邊的質材元素引進到藝術的作品裡,讓藝術成為「大眾文化」的一環。

利希滕斯坦出生於紐約市一個中產階級的猶太家庭,父親是房地產經紀人,高中以前利希滕斯坦全在紐約市的學校度過。高中時期對於美術與音樂相當有興趣,還是一位狂熱的爵士樂迷。大學則前往俄亥俄州立大學就讀,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徵調入伍服役,戰後才重返學校完成教育。

1951年,利希滕斯坦在紐約 Carlebach 畫廊個展,同時任教於奧斯威戈市 (Oswego) 的紐約州立大學和紐澤西州的羅格斯大學 (Rutgers UniversityRutgers University),深受同樣是教師同事、裝置藝術家艾倫.凱普羅 (Allan Kaprow, 1927-2006) 的啓發,讓他開始投入通俗意象的發掘。1961年,創作第一幅源自於商業印刷的卡通影像「看見米奇老鼠 / Look Mickey」,大畫幅,而且採用印刷網點的技巧,極富資本主義的「商業」氣息。

這種創作方式,普普藝術家們稱之為「戲仿 / Parody」,藉諸於現存的物象進行調侃、嘲謔或者致敬致意。因此,大量的卡通人物如唐老鴨、大力水手和其他報紙的四格漫畫全被引用到普普藝術的創作裡。這是美國的現代藝術文化,看似膚淺單薄,可卻也有他們的強力主張與創作意圖,他們認為:與其踩著他人「傳統」的足印,不如開拓出明天或他人日後指指點點的「新傳統」。

底下這些作品可以說是利希滕斯坦重要而具份量的創作,不妨賞析一下:《Look Mickey》 (1961,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Whaam! 》(1963, Tate Modern, London)《Bedroom at Arles》(1992)《Woman with Flowered Hat》(1963),值得一看,後者《Woman with Flowered Hat》於2013年5月15日由英國珠寶商 Laurence Graff 以 5,610 萬美元購得,Graff 說:「沒辦法,重要的名畫就只這麼一件,面對她,我只有一次的機會。」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47:45 (IP:  ) T 4553_R 181 引 用

△《Table Piece LXX》Artist: Caro, Anthony (British, 1924 - 2013), varnished steel, overall: 85.1 x 129.5 x 63.5 cm (33 1/2 x 51 x 25 in.), 1968,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坦白說,抽象繪畫已經不好明白了,再接觸到「抽象雕塑」,的確是難上加難。傳統與現代的審美觀點和尺度原本就南轅北轍,用同一把尺根本無法衡量天下所有作品。這是問題,確也是探索藝術過程中「趣味」的源頭。

[笛洋藝術博物館] 這次的特展裡,僅僅附帶著兩件小雕塑作品而已,此作《Table Piece LXX》是其中之一。雕塑家是英國的安東尼.卡羅爵士 (Anthony Caro),早期跟隨英國巨擘亨利.摩爾 (Henry Moore, 1898-1986) 學習,卡羅在他的年代被英國藝壇譽為最偉大的雕塑家之一。

卡羅出生在倫敦郊區新莫爾登 (New Malden, England) 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股票經紀人,家境優渥。藝術的養成教育全在英國完成,歷經劍橋大學基督學院、西敏大學和皇家藝術研究院。60年代初,被介紹認識了以幾何形鋼鐵鑄焊大型雕塑而聞名的美國雕塑家大衛.史密斯 (David Smith, 1906-1965) 後,才正式踏入抽象表現主義雕塑的創作之路。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48:16 (IP:  ) T 4553_R 182 引 用

△《Courtroom》Artist: Philip Guston (American, 1913 - 1980), oil on canvas, 67 x 129 in., 1970,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畫家菲利普.加斯頓 (Philip Guston) 是個逃難家庭的孩子,猶太父母為逃避迫害而遠離其祖國烏克蘭。加斯頓出生於加拿大,從小又隨著父母遷移到南加州洛杉磯。即使身處美國,一家大小仍舊擺脫不了三K黨如影隨形的心理威嚇,十來歲,就親眼目睹父親上吊自殺,這情景一直影響並牽動著這位藝術工作者的創作思維。

懷具強烈的政治與社會意識是必然的,18歲時為一個傾向崇拜馬克思主義的社團俱樂部 John Reed Club 製作室內壁畫《Scottsboro Boys》(這是1931年發生於阿拉巴馬州,一個種族意識頗受爭議的社會新聞案件 Scottsboro Boys),結果此件作品被當時洛杉磯警方以主題偏頗為原因而刻意搗毀。

加斯頓屬於抽象表現主義的畫家之一,引領過抽象表現主義到新表現主義繪畫的轉變,反對「純抽象 / Pure Abstraction」。他的作品呈現出美國文化的層面:疏離、粗劣與敵對的情緒以及充滿批判性的社會與政治議題。本件《法庭 / Courtroom》就是其中相當具代表性的晚年作品。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49:26 (IP:  ) T 4553_R 183 引 用
 
△ (L.)《Study for Homage to the Square: Light Rising》Artist: Albers, Josef (American, born Germany, 1888 - 1976), oil on wood fiberboard, overall: 81.3 x 81.3 cm (32 x 32 in.), 1950, altered 1959,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約瑟夫.亞伯斯 (Josef Albers) 是一位十足紳士型的德國與美國藝術家和教育家,曾在德國包浩斯 (Bauhaus) 學習並任教過,其對二十世紀歐洲的藝術設計立下了基礎的教育課程,影響深遠。1933年受邀前往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黑山學院實驗人文學院任教,後來又轉往哈佛大學、墨西哥大學、辛辛那提藝術學院,最後1950年,亞伯斯擔任耶魯大學的設計系主任,定居於康乃狄克州的紐哈芬 (‪New Haven, Connecticut‬)。

亞伯斯著力於色彩學的研究,《Homage to the Square》則是他1949年開始的系列作品的代表,以三至四個正方形重疊在畫板上,試圖探討色彩的對應關係。亞伯斯也應邀接過不少建築大樓壁畫的設計工作,遍佈美東幾個大城。他的既歐洲傳統又現代美國的創作風格,在20世紀50、60年代的美國藝術家身上極其缺乏,也造成後來歐普藝術 (OP Art, Optical Art) 工作者對於他的嚮往與崇敬。

△ (R.)《PH-571 (1951-N)》Artist: Still, Clyfford (American, 1904 - 1980), oil on canvas, 234.5 x 175.6 cm (92 5/16 x 69 1/8 in.), 1951,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克利福.史第爾 (Clyfford Still) 被公認為是色域繪畫 (Color-field painting) 領域裡最重要的畫家之一,以強烈的主觀色彩與非具象形式構築起他的心理世界,並列著多樣色彩色域,刻劃著轉折間的細微變化。

史第爾處理色彩的方式很不規律,其作品的最大特色是:色彩斑剝,好似局部的上層油漆剝落掉一樣,總透露出底層的色彩。以平面畫刀採用厚塗的畫法,耐心地敘述著色彩的神秘軌跡。

1904年出生於北達科他州很偏僻的鄉下格蘭丁 (Grandin, North Dakota),1933年畢業於俄勒岡州的斯波坎大學 (後來併入現在尤金市的西北基督教大學 Northwest Christian University, Eugene, Oregon),1925年到過紐約並短期就讀於學生藝術聯盟,1941年遷徙至舊金山灣區,四年後再搬到紐約。1980年於馬里蘭州的小鎮 New Windsor 去世,享年75歲。

2004年8月第二任太太 Patricia Still 宣佈捐出史第爾的遺產畫作約825幅油畫和1575件紙質作品,選擇的城市為科羅拉多州的首府丹佛。2011年11月「The Clyfford Still Museum」(上小圖,取自網路)以非營利的方式對外開放。Patricia Still 於2005年辭世。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50:18 (IP:  ) T 4553_R 184 引 用

△《La scienza della fiacca (4x)》Artist: Stella, Frank (American, born 1936), oil, urethane enamel, fluorescent alkyd paint, acrylic, and printing ink on canvas, etched magnesium, aluminum, and fiberglass, 363.2 x 383.5 x 76.2 cm (143 x 151 x 30 in.), 1984,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弗蘭克.斯特拉 (Frank Stella) 的另一件極大型作品《La scienza della fiacca (4x)》,使用的材料繁複而多樣,包含搪瓷、樹脂漆、亞克力顏料、印刷油墨、蝕刻鎂、鋁和玻璃纖維,就畫布的外型而言,當然是斯特拉自創的絕活 —— 造型畫布 (Shaped Canvas)。

從1960年開始,斯特拉使用適合鋁和銅材質的塗料作畫,線條顏色經常由細條紋隔開,後來發展成更複雜的直線或曲線造形,色彩愈趨豐富而廣泛。到了90年代,風格已經脫離二度空間改向三度空間發展邁進,從錐、柱、曲線、波浪和建築的裝飾元素結合演變成雕塑的形式。


△ 作品《La scienza della fiacca (4x)》的局部細節特寫。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51:12 (IP:  ) T 4553_R 185 引 用

△ (L.)《Untitled (Yellow and White)》Artist: Reinhardt, Ad (American, 1913 - 1967), oil on canvas, 203.2 x 152.4 cm (80 x 60 in.), 1950,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 (R.)《Untitled (Red and Gray)》Artist: Reinhardt, Ad (American, 1913 - 1967), oil on canvas, 203.2 x 152.4 cm (80 x 60 in.), 1950,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阿道夫.萊因哈特 (Adolph F. Reinhardt) 是個爭議性頗強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而且藝術活動力非常活躍,是40年代紐約AAA (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的成員之一、推廣抽象藝術不遺餘力的 Betty Parsons 畫廊的中心人物之一、紐約藝術家俱樂部的創始人、發表藝術評論四處演講等等,受其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概念藝術 / Conceptual Art」、「極簡主義 / Minimal Art」和「單色繪畫 / Monochrome Painting」幾個流派的創作工作者。

萊因哈特宣稱: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名藝術家,他堅信藝術哲學,「藝術就是藝術 (Art-as-Art)」,創作行為大可不必被以「不名譽不光彩」的沽名釣譽方式所蒙蔽。從20世紀30到60年代,他一直闖蕩於紐約藝壇,聲嘶力竭、歷久不衰。萊因哈特出生於紐約州的水牛城 (Buffalo, New York),畢業於紐約大學藝術研究所,在東西岸幾所知名的藝術學院都執教過,比如布魯克林學院、舊金山藝術學院、懷俄明大學、耶魯大學和紐約亨特學院。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51:58 (IP:  ) T 4553_R 186 引 用

△《Agualine》Artist: Graves, Nancy (American, 1939 - 1995), oil on canvas, 111.8 x 167.6 cm (44 x 66 in.), 1980,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以抽象繪畫而言,南西.格蕾芙 (Nancy Graves) 的作品路線與品味屬於是相當優雅而溫馨的。她是美國現代雕塑家、畫家和版畫家,作品廣為各美術館所收藏,計有:華盛頓國家藝廊、布魯克林藝術博物館、華盛頓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坎培拉澳洲國家藝廊與明尼亞波利斯沃克藝術中心等,而且還是紐約惠特尼美術館舉辦過第一位女性回顧展的藝術家。

格蕾芙出生於麻薩諸塞州皮茨菲爾德 (Pittsfield, Massachusetts),崇尚自然和人類學,這種興趣全由任職於當地博物館會計師的父親所培養。格蕾芙受過良好的教育,先在紐約州私立瓦薩學院主修英國文學,之後進入耶魯大學得到學士和碩士學位。畢業後,拿到「傅爾布萊特計畫獎學金 / Fulbright Scholarship」負笈巴黎學習繪畫。定居於義大利佛羅倫斯,晚年遍遊歐陸,也到過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埃及、秘魯、中國與澳大利亞等,見識可謂廣闊。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52:35 (IP:  ) T 4553_R 187 引 用

△《Desert Landscape》Artist: Baziotes, William (American, 1912 - 1963), oil and charcoal on canvas, 61.3 x 106.7 cm (24 1/8 x 42 in.), 1951,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深受法國超現實主義影響的美國畫家威廉.巴吉歐特 (William Baziotes),父母來自希臘,1933年起就學於紐約市的美國國家設計學院,受教於幾位知名教授畫家如 Charles Curran、Ivan Olinsky、Gifford Beal 和 Leon Kroll 等門下。

40年代,巴吉歐特結識了剛起步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群,同時掀起對於原始藝術的興趣,更熱衷於歐洲的超現實主義畫派 (Surrealism),第一次個展於1944年在紐約女富豪兼收藏家 Peggy Guggenheim 擁有的「Art of This Century」畫廊舉行。他執教過紐約幾所藝術學院,好比布魯克林博物館藝術學院和現代藝術博物館等。

他和妻子 Ethel 婚後居住在曼哈頓北邊的 Morningside Heights,兩人一直共享並熱愛著古希臘的藝術和雕塑,以及法國詩人波特萊爾 (Charles Baudelaire) 的詩作。不少巴吉歐特的創作靈感源自於波特萊爾的詩篇。1963年6月,巴吉歐特病逝於肺癌,得年僅只50歲。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53:25 (IP:  ) T 4553_R 188 引 用
 
△ (L.)《First Theme》Artist: Diller, Burgoyne (American, 1906 - 1965), oil on canvas, 106.7 x 106.7 cm (42 x 42 in.), 1964,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伯戈因.迪勒 (Burgoyne Diller) 被認定是美國第一個擁抱荷蘭巨匠蒙德里安「新造形主義 / Neoplasticism」的畫家,他的作品特質是:硬邊幾何圖形形式和無主題。他的最大貢獻是:影響並催化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極簡主義」的興起與風起雲湧。

1906年迪勒出生於紐約市,生長於密西根州巴特爾克里克 (Battle Creek, Michigan),獲得密西根州立大學的體育獎學金,利用週末去芝加哥藝術學院臨摹塞尚的作品,試圖探索結構與色彩的技巧。

1929年,迪勒搬到紐約曼哈頓並就讀於藝術學生聯盟,名師雲集,震撼必然不小,尤其深受漢斯.霍夫曼 (Hans Hofmann) 的影響。1933年學校一畢業,立刻在紐約當代藝術畫廊 (The Contemporary Arts Gallery) 首次個展,一開始風格就傾向於蒙德里安幾何造形的建構主義。

△ (R.)《Archive》Artist: Robert Rauschenberg (American, 1925-2008), oil and silkscreen ink on canvas, 1963,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50年代羅伯特.勞森伯格 (Robert Rauschenberg) 的作品總被藝評家歸類為「普普藝術 Pop Art」的範圍,相當「入世即物」。他擅用「結合 / Combin」與「拼貼 / Collage」的方式展現出他的思想世界。以那個時代而言,作品不見傳統的材料和陳腐的主題,其獨特的表現手法在藝壇上確實引起一陣陣騷動與迴響。

勞森伯格出生於德州阿瑟港 (Port Arthur, Texas),16歲進入德州大學,開始時主修藥劑。後來又去從軍兩年,重新入學密蘇里州的堪薩斯藝術學院以及巴黎朱利安學院,幾經波折,最後還是回到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黑山學院 (Black Mountain College, North Carolina),那裡藝術風氣相當鼎盛。

1993年,勞森伯格被美國國會授予國家藝術獎章 (National Medal of Arts);1995年,他成為墨西哥「達文西世界藝術獎 / Leonardo da Vinci World Award of Arts」的獲獎者,表彰他超過40年豐碩的藝術創作。勞森伯格的生活重心與工作全在紐約市與佛羅里達州的開普提瓦島 (Captiva Island, Florida),直至2008年5月12日因心臟衰竭而辭世。

以新年的繪畫市場消息,勞森伯格一件「結合」的作品《Studio Painting (1960‑61)》,2010年原先紐約佳士得藝術品拍賣行預估畫價約值600至900萬美元,結果「科技驚悚小說之父」、億萬作家麥可.克萊頓 (Michael Crichton, 1942-2008) 的基金會竟然以1,100萬美元買下,心滿意足地帶回去了。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54:34 (IP:  ) T 4553_R 189 引 用

△《La ronde des images》Artist: Dubuffet, Jean (French, 1901 - 1985), acrylic on paper on canvas, 248.9 x 360.7 cm (98 x 142 in.), 1977,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簡.杜布菲 (Jean Philippe Arthur Dubuffet) 是20世紀法國的畫家和雕塑家。他以塑造形象 (Image-making) 解釋理想主義美學所支持的所謂「低調藝術 / Low Art」,用以避開傳統美學的規範,構築成一個更真實更人性化的藝術境界,這是他的創作準則與秉持的方法論。

杜布菲出生於法國北邊諾曼第的勒阿弗爾 (Le Havre),家族是酒類批發商,屬於富裕的資產階級。1918年,杜布菲隻身前往巴黎朱利安學院習畫,雖然結識接近了一班有名的藝術家,六個月之後揮袖而去,寧可自我學習、自己摸索。中途幾次輟畫棄筆,質疑於「藝術」的價值與真實姓。停筆期間,從事父親的葡萄酒銷售,還曾吹噓說從德國國防軍賺取了一筆相當可觀的龐大利潤。

1942年,他決定投身於藝術世界的追逐,畫人物,一般生活裡的小人物,巴黎地鐵或只是走在鄉間的卑微人物,都是他著墨刻劃的對象。1944年首次個展, 1945年被當代斑點派 (Tachisme) 畫家簡.彿棣耶 (Jean Fautrier, 1898-1964) 的畫風所震懾,杜布菲認為 Fautrier 的作品確實擊中了何謂「人性」的核心價值與真諦。這影響,逐步修整了他對於題材的選擇與著力的方向。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55:21 (IP:  ) T 4553_R 190 引 用

△《Entablature》Artist: Lichtenstein, Roy (American, 1923 - 1997), oil, Magna, sand, Magna medium, and aluminum powder on canvas, 152.4 × 254 cm (60 × 100 in.), 1974,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作為一名「普普藝術 / Pop Art」的先驅者,像這樣一幅巨大的繪畫及其題材,難免要令人搖頭晃腦,創作者意圖表達些甚麼呢?作品《柱頂 / Entablature》這種描述建築牆面的主題到底要傳達哪種訊息?

1964年,「Life」雜誌的文章標題是這樣下的:『他是美國最差勁的畫家嗎?(Is He the Worst Artist in the U.S.?)』這位普普藝術家羅伊.利希滕斯坦 (Roy Lichtenstein) 如此回應:「越接近我的作品就越接近原始的樣貌,更接近脅迫和批判性的真實內容。我認為我的作品是一種批判與改造,縱使想從爭議中去尋求一份理性的詮釋是相當困難的。」

1970年,利希滕斯坦在紐約長島 (Southampton, Long Island) 購買了馬車廠房興建為工作室,呈現為半隱居的生活模式,這時期,他的創作重心則集中於系列性「柱頂簷壁 / Entablature」的描繪,從1971至1972年屬於第一個系列作品,1974至1976年則是第二系列,本件是第二系列作品之一。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56:25 (IP:  ) T 4553_R 191 引 用

△《Autumn Gold》Artist: Hofmann, Hans (American, born Germany, 1880 - 1966), oil on canvas, 132.7 x 153.4 cm (52 1/4 x 60 3/8 in.), 1957,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漢斯.霍夫曼 (Hans Hofmann) 在20世紀中葉興起於紐約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群裡,屬於是一個傳奇性滿強的德裔美國藝術家,1932年移民到美國之前,在慕尼黑就已經創辦美術學校;到美國之後,還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洛杉磯喬伊納德藝術學院 (Chouinard Art Institute) 與紐約藝術學生聯盟,教出一大批抽象表現主義的畫家,對於藝術運動的發展貢獻,只能說是功不可沒。

1880年3月出生於德國拜恩州魏森堡 (Weißenburg in Bayern),即使移民美國,經常利用暑假期間往返於美國與德國之間,認真從事教職的工作。而他本身真正的抽象繪畫創作始於40年代,作品結構嚴謹,帶有幻覺的空間層次,色彩關係極其鮮明而嚴密,這些風格特質散發著迷幻一般的無窮魅力。

不過,1966年霍夫曼去世之後,所有的資產改由遺孀雷娜特 (Renate Hofmann) 接手管理。1992年雷娜特離世後,紐約每日新聞刊登了一篇題為『從魚子醬到貓食 (From Caviar to Cat Food)』的文章,詳細介紹霍夫曼的遺孀雷娜特的「傷心而曲折的故事」。文章聲稱:雷娜特的法院任命監護人,堅持不讓精神不穩定的雷娜特住進她在海濱的家 —— 一個遍地散落垃圾、烈酒與貓隻貓食的窩。

在檢方的威嚇下,監護人被判罰以 870 萬美元彌補雷娜特的「異乎尋常的折磨和痛苦」。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57:06 (IP:  ) T 4553_R 192 引 用

△《Graphics Tablet》Artist: Terry Winters (American, born Brooklyn, NY, 1949), oil and alkyd resin on canvas, 96 x 120 inches (244 x 305 cm), 1998,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特里.溫特斯 (Terry Winters) 是個相當優質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出生在紐約布魯克林,1971年畢業於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 (Pratt Institute) 後,一畫就是十年,這十年內沒有展出過任何作品。直到1982年才在松納本德畫廊 (Sonnabend Gallery) 首次個展,一露面就是一位非常成熟的藝術家風範。

1979年起,溫特斯就已經開始創造他那出名的抽象生物形像,他的做法是從細胞、分子、水晶、貝殼、植物和人體器官擷取創作的造形元素,將生物學圖像擴大到抽象的領域裡,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模糊性和轉折層次。有機的形式,隱喻性的繪畫主題,如同浮水印一般,隱約浮現出他作品中潛藏的氣度與特質。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57:56 (IP:  ) T 4553_R 193 引 用

△ (L.)《Sand Fountain》Artist: Cornell, Joseph (American, 1903 - 1972), construction, 27.9 x 17.8 x 10.2 cm (11 x 7 x 4 in.), 1948,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 (R.)《Les Constellations Voisines du Pôle》Artist: Cornell, Joseph (American, 1903 - 1972), construction, 20.3 x 27.9 x 5.1 cm (8 x 11 x 2 in.), 1961,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受超現實主義的影響,約瑟夫.康奈爾 (Joseph Cornell) 是一位美國「組合藝術 / ‪Assemblage Art‬」最有名的開拓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一個前衛實驗電影的實踐者。出生在紐約州尼亞克 (Nyack, New York),父親是紡織品商人,雙親都是荷蘭血統,而且是荷蘭歷史悠久的社會望族。1917年父親過世後家道中衰,舉家搬到紐約市皇后區過活。

康奈爾進入麻薩諸塞州安多弗的菲利普斯學院 (Phillips Academy in Andover, Massachusetts) 學習,花了三年半,仍舊沒有畢業。他大半輩子的歲月,幾乎都居住在一間小小的木造房子,這房子座落在法拉盛 Utopia Parkway 的工人地區,鄰近著他母親與弟弟羅伯特。康奈爾對陌生人的警覺心滿高,經常孤立自己,這迫使他成為一個自學成才的藝術家。

安貧樂道,康奈爾畢生致力於照顧他患有小兒痲痹症的弟弟羅伯特。20世紀20年代當過布料批發的推銷員,用以支付家人的開銷。正逢美國大蕭條時期,失業與找工作,不斷重複上演,door-to-door 電器推銷員、紡織品的設計、苗圃、封面設計......等,直至1949年在曼哈頓 Charles Egan Gallery 展出「盒子 / Boxes」後,生活才略見改善。

康奈爾最具特色的作品是從創作的組合中尋找主題與對象,簡單的木材盒 (Shadow Boxes),罩著一層玻璃,陰影裡總裝載著一份份人們泛黃的歷史記憶,有維多利亞時代的物品、香艷美女照片和枯萎樹枝等等,用心營造成超現實主義如夢似幻、生動的聯想形式,正所謂「建構主義 / Constructivism」的鵠的精髓。

從平凡的生活器皿裡,康奈爾抒發出一篇篇耐人尋味的復古詩意,材料大多來自書店和舊貨攤,都是一些瑰麗和珍貴的物品與記憶碎片;他的盒子裡依著超現實主義不合理的拼湊,懷舊的召喚,為人們提供了一處處寧靜的冥想空間。其實,康奈爾就如發跡前的低調,他不認為他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他鍾愛工作,沒想到竟然被推為「普普藝術」和「裝置藝術」的先鋒。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1:59:15 (IP:  ) T 4553_R 194 引 用
 
△ (L.)《Spectator - Speed of Light》Artist: Rosenquist, James (American, born 1933), oil on linen, 182.9 x 182.9 cm (72 x 72 in.), 2001,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詹姆斯.羅森奎斯特 (James Rosenquist) 是普普藝術運動的健將之一,曾於2001年榮登佛羅里達州藝術家名人堂。出生於北達科他州大福克斯 (Grand Forks, North Dakota),父母是瑞典血統,母親是個畫家,羅森奎斯特深受母親的鼓勵與影響,高中時期就已展露天份,以短期獎學金在明尼亞波利斯藝術學院 (Minneapolis School of Art) 學習繪畫;從1952到1954年在明尼蘇達大學就讀;1955年21歲時,他以獎學金搬到紐約市的藝術學生聯盟修習。

從1957到1960年,他靠著幫人繪製廣告招牌營生,這項技巧適足以讓一個秉賦質感的藝術家浴火重生,1965年由於作品《F-111》的展出而贏得巨大的國際聲譽,這件巨作,曾經陳列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 Key Tower 大廈入口大廳多年,主題與飛機、越戰有關。

羅森奎斯特擅長於組合各類型的圖像,進行結合與重疊,讓作品敘述著他引人入勝的視覺故事。好比這件作品《觀察家眼中的光速 / Spectator - Speed of Light》,畫幅很大,而且明明是畫在亞麻布上,可其金屬的光線折射與嚴密的結構組合,讓人目不轉睛,確有其教人驚嘆的魅力存在。

△ (R.)《Untitled》Artist: Mark Rothko (American, born Dvinsk, Russia, 1903-1970), acrylic on canvas, 1969,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馬克.羅斯科 (Marks Rotko) 生於拉脫維亞的陶格夫匹爾斯 (Daugavpils, Latvia),1910年移民美國,是俄羅斯猶太裔的美國畫家。父親是個藥劑師,教育孩子的方式是用淺顯的政治知識(諸如工人和婦女的權利等)取代宗教信仰,他的父親是個有教養的知識分子。身為猶太人後裔,在俄羅斯被敵視的惡劣環境下,羅斯科的童年是在不快樂而長年處於恐懼之中渡過的。

一家大小分批從俄羅斯移民到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 (Portland, Oregon),儘管生活並不寬裕,但是四個小孩全都受過高等教育。乳名 Marcus 的馬克.羅斯科天資秉賦,小學就從三年級跳升到五年級,17歲從波特蘭高中畢業。羅斯科沒有家庭的經濟資助與支持,做過不少不同的零星工作,比如:倉庫員工、賣報員、餐館待者等等。

羅斯科獲得獎學金進入耶魯大學,但獎學金僅只一年,靠工讀與送外賣來支付他的生活開銷。後來他發現耶魯大學是個精英主義和種族主義的社會,跟朋友 Aaron Director 在校園裡辦諷刺型雜誌,挖苦學校的顢頇及鄉愿。在他大二那年年底,羅斯科自動退學,從此沒有再回來過,直到他被授予榮譽學位的第四十六年之後。

他的第一次個展在紐約「當代藝術畫廊 / Contemporary Arts Gallery」舉行,十分活躍,跟藝術家朋友們籌組藝術家聯盟、規劃自營畫廊方便群展等,聲譽與日俱增扶搖直上。毋庸置疑,羅斯科被認定為是抽象表現主義的偉大畫家之一;他與傑克遜.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1912-1956) 和威廉.德.庫寧 (Willem de Kooning, 1904-1997) 一致被公認為是二戰後美國最有名的藝術家。

不幸的是,長期的患病、憂鬱、酗酒、沮喪以及服用過量鎮定劑和抗憂鬱症藥物,1970年切斷靜脈而自殺身亡。有關羅斯科的生平解說相當冗長,如果你有興趣,請你閱讀這一篇:Marks Rotko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2:00:24 (IP:  ) T 4553_R 195 引 用

△《Picasso‘s Skull》Artist: Brice Marden (American, born Bronxville, NY, 1938), oil on linen (two joined panels), 1989-1990,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要界分或歸類布萊斯.馬登 (Brice Marden) 的畫風是屬於哪個畫派,其實也不易精準,有人認定他該是「極簡主義」的一員,或許稱他為「抽象表現主義」更為貼切,唯,畫派的標籤僅只提供辨識而已,意義不大。目前馬登的生活和工作重心分佈在紐約市、紐約州蒂沃利 (Tivoli, New York)、希臘伊茲拉島 (Hydra, Greece)、和賓州伊果米勒 (Eagles Mere, Pennsylvania)。

生於紐約州布隆克維 (Bronxville, New York),1961年從波士頓大學美術學院及應用藝術拿到BFA學位,1963年再獲得耶魯大學藝術與建築MFA,教授與同學同儕皆非泛泛之輩。從耶魯大學時期,馬登就已經發展出他的風格面貌 —— 矩形格式。環繞再環繞的矩形,穿梭、織就著他綿密的影像世界。

1966年,馬登曾受雇於普普藝術大師羅伯特.勞森伯格 (Robert Rauschenberg, 1925-2008) 當個助理,該年旋即在紐約市 Bykert Gallery 舉行個展。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馬登以單色繪畫博得不少國際的知名度,1971年馬登和他的妻子海倫.哈林頓造訪希臘伊茲拉島,在那兒他們購置房產,迄今每年還是要去島上小住一段時期,島上的光線與景觀對於繪畫創作俾益不小。



馬登第一次婚姻的太太 Pauline Baez 是享譽半世紀之久女鄉村歌手瓊.拜亞 (Joan Baez , 1941-) 的姊姊。後來馬登結識了民謠歌手與作曲人巴布.狄倫 (Bob Dylan, 1941-) 和「美國現代民歌之父」皮特.西格 (Pete Seeger, 1919-2014),他們一起居住在加州中部的濱海小鎮卡梅爾 (Carmel, California) 一段時期,這房子正是鄉村歌手瓊.拜亞所擁有。

目前馬登的作品由紐約 Matthew Marks Gallery 畫廊代理,2006年佳士得拍賣行以300萬美元成交了一幅馬登的畫作;2008年,作品《Cold Mountain I (Path) (1988–89)》由蘇富比以960萬美元賣出;2013年,基金管理人 Steven A. Cohen 將畫作《The Attended (1996-9)》出售,售價是1,090萬美元。

藝術行情如此,不能不說是「供需」的結構性使然,有「市」必有「行」,都是資本主義國家所形成出來產物。畫廊與藝術家拆賬,通常是四比六,也有五五或三七的協議,端看合約與名氣大小。當然山姆叔叔大概要拿走藝術家所得的30-50%,剥過兩層皮之後其實所盛有限,但,聊以堪慰是,認真而有天份的藝術家們從此可以與「挨餓」絕緣。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2:01:17 (IP:  ) T 4553_R 196 引 用

△《Coming and Going》Artist: Salle, David (American, born 1952), acrylic and oil on photosensitized canvas, overall size (four joined panels): 243.84 × 339.41 cm (96 × 133 5/8 in.), 1987,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藝術家大衛.沙勒 (David Salle) 的名銜不少,被冠以美國畫家、版畫家和舞台設計師,1952年生於俄克拉何馬州諾曼 (Norman, Oklahoma),從洛杉磯北邊瓦倫西亞 (Valencia, California) 的加州藝術學院取得BFA和MFA學位,作品受到關注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紐約時期。

大衛.沙勒的繪畫特色是:聚合眾多影像於一個平面之上,利用畫布塗以顯影劑顯像他的創作意圖,或者並置著分割的圖像,敘述他對於周邊事物的一己詮釋。2005年一次演講裡,沙勒如此說道:

「70年代我剛初到紐約的時候,根本不能寄望能夠以藝術過活。對畫廊業務和藝術世界幾乎沒有甚麼想法,因為似乎都太遙遠了。當人們開始關注我的作品時,我覺得不太可能,我的作品沒那麼卓越,我只在意作品能否引起『共鳴』?外在世界給予怎麼樣的回應?我認為身為藝術家,回應對於個人的激勵非常重要。今天,我大多數時間全待在我的工作室裡,很孤單,不管周圍發生過任何的風吹草動。」

除了繪畫,沙勒也勤於服裝設計和主流電影的導演,1986年曾經接受古根漢獎學金從事舞台設計,1995年他執導舞台故事影片「Search and Destroy」,而且長期為舞者 Karole Armitage 設計芭蕾舞衣及舞台佈景。

沙勒的作品為美國眾多的藝術博物館所收藏,他還是一位勤勞的文字工作者,散文與藝術評論經常發表於一些藝術刊物,好比「Artforum」、「Art in America」、「Modern Painters」、「The Paris Review」和「Interview」等,最近為雜誌「Town & Country Magazine」撰寫專欄,目前居住並工作於紐約市布魯克林。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2:01:55 (IP:  ) T 4553_R 197 引 用
 
△ (L.)《First Station》Artist: Newman, Barnett (American, 1905 - 1970), Magna on canvas, 197.8 x 153.7 cm (77 7/8 x 60 1/2 in.), 1958,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 (R.)《Twelfth Station》Artist: Newman, Barnett (American, 1905 - 1970), acrylic on canvas, 198.1 x 152.4 cm (78 x 60 in.), 1965,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巴尼特.紐曼 (Barnett Newman) 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重要代表畫家之一,也是色域繪畫 (Color-Field Painting) 流派的先驅。所謂「色域繪畫」,就是以簡約的色彩與造形喚起一份冥想及超然的感受共鳴,使觀賞者陷入於沉思之中。

紐曼出生在紐約市的一個波蘭裔猶太家庭,父親的經營服裝工廠,紐曼曾在紐約市立學院修讀哲學,當過教師、作家以及藝術評論。1930年代他才開始畫畫,脫離不了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 的左右與影響,1936年6月與同樣是高中美術教師的安娜莉.葛琳浩斯 (Annalee Greenhouse) 結婚。

婚後四年,紐曼辭去了高中美術教師的教職工作,轉而投入自然科學的研究,在康奈爾大學選修植物學和鳥類學的研究生的課程。一邊為展覽目錄書寫序言和評論,也策劃畫展,1948年在紐約 Betty Parsons Gallery 畫廊舉行第一次個展。

1940年代算是一個分水嶺,之前,難免存有超現實主義的陰影;之後,則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繪畫風格,他用自稱的「拉鍊 / Zips」定義了繪畫的空間結構,同時進行劃分、結合與組成。這種「拉鍊」的創作方式,貫穿了他的終生作品。



紐曼的繪畫似乎是純抽象的,作品幾乎大多沒有標題,但是後來為了更確定更明確的創作旨意,紐曼會從猶太的暗示語彙決定主題的意涵,例如50年代早期的兩幅畫作《烏列爾 / Uriel (1954)》和《亞伯拉罕 / Abraham (1949)》,這些都是猶太教的神祗,既是聖經裡的族長,可也是紐曼父親的名字,父親在1947年去世。

縱使到了晚年,紐曼的作品仍不脫「拉鍊」式的創作風格,1966年的畫作《Who‘s Afraid of Red, Yellow and Blue?》以純色、鮮艷、充滿活力的朱紅色當絕大面積的背景,左側佐以直立的黑色條紋,這是一組四件系列的作品。標題有些突兀,但紐曼必然意有所指。



這組大約二十件的紐曼作品,全佈置在一個誨黯的展廳裡,彷若進入到一個靈修的空間一樣,肅穆、清靜;在這樣的環境裡觀賞紐曼的系列作品,燈光微弱、步履輕盈,寧闃祥和之中益顯冥想及超脫的氛圍。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2:03:23 (IP:  ) T 4553_R 198 引 用

△《Perilous Night》Artist: Johns, Jasper (American, born 1930), encaustic and silkscreen on canvas with objects, 170.5 x 244.2 x 15.9 cm (67 1/8 x 96 1/8 x 6 1/4 in.), 1982,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賈斯培.瓊斯 (Jasper Johns) 是美國美術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藝術家,他的畫風既不屬於普普主義,也只能被歸類為「新達達主義 / Neo-Dada」和「抽象表現主義 / 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結合體。創作以油畫及版畫為主,目前定居及工作於康乃狄克州莎朗 (Sharon, Connecticut) 和加勒比海東北部的聖馬丁島 (Saint Martin)。

出生在喬治亞州奧古斯塔 (Augusta, Georgia),父母離異之後,由祖父母及姨媽在南卡羅來納州扶養長大。他自述:「小時候我們在的地方,沒有藝術家和藝術,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藝術是什麼。這也意味著我將生活在一個有別於以往的環境裡。」

1947年,瓊斯在南卡羅來納大學就讀三個學期,然後遷移至紐約市的帕森斯設計學院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韓戰期間,他曾駐紮在日本仙台,這經驗對他而言十分難得。

瓊斯最著名的作品是「旗幟 / Flag, 1954-1955」(下左圖),據他自稱:是夢中夢見的國旗景象。他的早期作品主題往往是由簡單的圖像所組成,好比旗幟、地圖、靶標、字母和數字。瓊斯也作雕塑和版畫,他會將油畫作品的題材再以版畫的技巧重現過一次,以同樣的造型圖像用不同的表現方式讓其重生。

1998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購瓊斯的作品《White Flag》,館方不願證實購價多少,紐約時報報導稱:「專家估計畫作的價值應該超過2,000萬美元。」[華盛頓國家藝廊] 則於2007年收購了1700件經瓊斯認證過的各類作品,讓 [華盛頓國家藝廊] 成為收藏瓊斯作品最多的單一機構。

當今瓊斯作品年產量僅只四至五件而已,有些年還不見得有新作問世。作品現在由紐約市 Matthew Marks Gallery 畫廊經紀代理。本件作品《危險之夜 / Perilous Night》係屬舊金山 [笛洋藝術博物館] 這次特展裡,唯一的一件瓊斯作品。


△(左圖)瓊斯的作品《Flag, 1954-1955》;(中圖)2011年2月15日賈斯培.瓊斯在白宮接受歐巴馬總統授予總統自由勳章,這是34年來第一位受勳的藝術家;(右圖)作品《Three Flags, 1958》。(三圖擷取自網路)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2:04:49 (IP:  ) T 4553_R 199 引 用


之所以能在 [笛洋藝術博物館] 特展裡,可以欣賞到來自東岸華盛頓國家藝廊的龐大館藏品,完全要拜 [舊金山現代藝術館 /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擴建封館之賜,因為過去這種大型的現代藝術策展通常屬於現代藝術館的執掌範圍。

何況現代藝術館館址在市區中心,停車極其不便與費用昂貴。想到 [笛洋藝術博物館] 參訪,只要不選擇週末,人潮一定不擁擠,路邊可以免費停車四個小時、步行兩三分鐘就可到達,都是一項難得的體驗與享受。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7 02:05:37 (IP:  ) T 4553_R 200 引 用

       █▆▄▁ 結 語 ▁▄▆█





當然,一座藝術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太過龐雜,以笛洋為例,還包含有非洲藝術、新幾內亞藝術、印度尼西亞藝術、大洋洲藝術等等,仔細參訪一個星期還不見得可以欣賞得完畢,因此擇其重點式的瀏覽是必要的。



 返回文化分區 返回 詩 情 畫 藝  ▲往上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回  應  意  見  主  題

意見主題:【◆ 舊金山.笛洋藝術博物館 ◆

文章請自行備份,站方不負擔保存之責。
同意網站共享並運用這篇文章。
跟 貼 勿 偏 離 主 題!

貼文請用繁體字。

姓 名:

回應內容:

請在本文章中挑出最夯最切題的關鍵詞s,來提高曝光率,
方便網友上網搜尋,兩關鍵詞之間用“,”(半格)分開。
關鍵詞: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