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分區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舊金山.笛洋藝術博物館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發表:天涯台客 2015-02-02 12:09:38 閱覽數:366436 (IP:  ) T 4553_R 0 引 用


舊金山市與郡人口僅只 84 萬,都會區有 452 萬(美國第11大),大灣區總數達 750 萬,如此的人口數,文化層面的硬體設施卻既深又廣,人文薈萃、鬱蓊繁茂自屬必然。

別的不說,光是舊金山市區裡就有四座藝術博物館,而且歷史悠久頗具規模。地利之便,台客自不量力準備跟鄉親們作一點較為詳盡的導覽介紹,哪天如果妳/你來到舊金山,可以方便你的參訪。

這四座美術館是:[笛洋藝術博物館 / M.H. de Young Museum]、[榮耀軍團藝術博物館 / California Palace of the Legion of Honor]、[舊金山現代藝術館 /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和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舊金山現代藝術館] 目前正擴大整建之中,處於休館狀態,預計要到 2016 年春天之後才能重新對外開放,當今有關現代藝術的展出活動則暫時分散至其他各個美術館,甚或南至 Palo Alto 地區等等。

藝術博物館的資料整理曠日廢時,三個月還完成不了一篇圖文,因此僅先介紹 [笛洋藝術博物館], [榮耀軍團藝術博物館] 幾個月後再作刊登,進度非常緩慢,望請鑒諒。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12:45 (IP:  ) T 4553_R 351 引 用
 


△ (L.)《Diego Martelli》Artist: Edgar Degas (French, 1834-1917), 1879, 110.40 x 99.8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法國畫家 愛德加.竇加 (Edgar Degas) 一般被歸類為印象派,他自己卻不太認同,自稱是「寫實主義」的追隨與實踐者。他有名的創作主題是芭蕾舞者和跑馬場,這點大家就不陌生了。刻劃動態中的人物,確有其獨到之處,尤其晚年的粉蠟筆舞者,靈巧的室內光線,流露出無窮的溫馨意味,無不讓人愛不忍釋。

此作品《Diego Martelli》描繪的是 竇加 的好朋友 Diego Martelli,體型塊頭碩大無比,竇加好似有意用右邊深色的傢俱相對呼應來作平衡,因此形成一個非傳統型的構圖。

竇加出生在巴黎一個中等富裕的家庭,從巴黎左岸的法國美術學院 (École des Beaux-Arts) 奠定嚴謹的素描基礎,然後到義大利三年,研習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拉斐爾 (Raffaello Sanzio)、提香 (Titian) 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其他大師作品。因為父親來自美國紐奧良,所以1872年他曾在紐奧良待過一年。

△ (R.)《Ville-d‘Avray, Entrance to the Wood》Artist: Camille Corot (French, 1796-1875), ca. 1825, 46.00 x 35.00 cm, with later retouching,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卡米耶.柯洛 (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 在印象派畫家裡屬於是比較抒情的風景畫家,由於中年以後喜用乾筆戳繪樹梢枝枒等,讓他的風景作品洋溢著夢幻一般的氛圍。

這件作品《Ville-d‘Avray, Entrance to the Wood》是三十歲出頭的創作,抒情的風格還沒那麼明顯,描寫的是塞納省阿弗雷城 (Ville-d‘Avray) 一處進入叢林的途徑,柯洛就住在那附近,也就是柯洛1825年前往義大利留學之前的寫生作品,於1820年代中期在巴黎第一次展出。

柯洛出生於巴黎,在巴黎接受美術教育,違背了父親的指望,沒有接手家族的紡織生意。19世紀50年代開始,他開啟了一種柔和的描寫風格,被譽為19世紀最出色的抒情風景畫家。柯洛特別鍾情於旅遊寫生,因此隨著他的畫作軌跡,令觀賞者幾乎可以遊遍與欣賞整個法國的田園風貌。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13:28 (IP:  ) T 4553_R 352 引 用

△《Poplars on the Epte》Artist: Claude Monet (French, 1840-1926), 1891, 81.80 x 81.3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印象派大師 克勞德.莫內 ( Claude Monet ) 的生平事蹟【維基百科】的記載文章最為詳實,無需贅述。

這件特展的作品《Poplars on the Epte》寫生地方是法國的艾普特河 (River Epte),河邊整排的白楊樹與水中倒影形成一個極為微妙的構圖,這是值得注意的結構。色彩鮮明,筆觸率真,它是莫內真正定居在吉維尼 (Giverny) 一年以後,於1891年春天到秋季的著名系列作品之一。

莫內使用小船在河上作畫,才能捕捉水中的粼粼波光。那排白楊樹原本木材商人準備砍伐去作木材販售,至情至性的莫內掏腰包買了幾棵下來,讓他隨時可以細細觀察、琢磨與創作。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14:31 (IP:  ) T 4553_R 353 引 用



一路從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波提切利到印象派作品,心情是愉悅的,好像穿梭、流連在美術史的長廊裡。

年代不同,展場裡的牆壁顏色也跟著不一樣,燈光稍稍強了一些,館方如何之用心可見一斑。這是藝術行政的能力。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21:53 (IP:  ) T 4553_R 354 引 用

△《The Big Trees》Artist: Paul Cézanne (French, 1839-1906), ca. 1904, 81.00 x 65.0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現代藝術之父」保羅.塞尚 (Paul Cézanne) 出生在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艾克斯 (Aix-en-Provence),老爸是個銀行的創辦人,因此讓塞尚一輩子生活無虞。父親原本寄望塞尚可以主修法律,但還是尊重了塞尚的選擇 —— 為藝術長期奮鬥。

他對於物象表相原始本質的尋求,藉諸「面」的概念來作剖析與詮釋,進而塑造深淺空間的層次,這種思考模式影響了後代藝術工作者的思想基礎甚鉅。最明顯的例子:立體主義的思維完全植根於塞尚的這一個論點。

這幅作品是塞尚相當晚期的創作,可以說是貫徹他的理論最為成熟的畫作。使用類似特寫的手法,以並排的筆觸將樹木重疊出他主觀的解釋形式,「面」的推縯逐步構建成空間的對應關係。色彩豐富,為了拉高畫面的明度,中央的白色區塊僅僅使用了少許油畫顏料的鋪陳。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22:33 (IP:  ) T 4553_R 355 引 用
 

△ (L.)《Lane at Vernonnet》Artist: Pierre Bonnard (French, 1867-1947), ca. 1912-1914, 76.00 x 65.2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皮爾.波納爾 (Pierre Bonnard) 是法國後印象派的畫家和版畫家,出生於巴黎南部的 豐特奈-玫瑰 (Fontenay-aux-Roses),原本學習法律,1887年認識幾位以「那比派 / Les Nabis」為主的畫家如 愛德華.維亞爾 (Edouard Vuillard)、莫里斯.丹尼 (Maurice Denis) 和 保羅.塞律西埃 (Paul Sérusier) 後,改變主意成為巴黎「那比派」畫家的成員。

1912年波納爾在巴黎西北部的一個村莊買下房子,位於塞納河的韋爾農 (Vernonnet),這裡跟好友莫內居住的吉維尼相去不遠。搬到韋爾農之後,他的色彩表現隨著改變,明度變亮了,原本的多色相沒有多大的不同;換言之,色彩豐富、憑添無限的浪漫氣息。

波納爾的繪畫風格十分獨特,用筆渾混不清,好似揉過浸過水的一團色紙一樣,散發出一股無法掌握、謎一樣的情境氛圍。因此,被稱為是「20世紀最奇特的異質畫家」,所謂「異質」,就是不沿襲傳統的各類模式,涵蓋色彩與形式。

△ (R.)《Portrait of a Lady in Black》Artist: Francis Campbell Boileau Cadell (Scottish, 1883-1937), ca. 1921, 76.30 x 63.5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本件《Portrait of a Lady in Black》是蘇格蘭畫家 弗朗西斯 C.B. 卡德爾 (Francis C. B. Cadell) 的作品,他習慣性會將色彩的名稱放進到畫題裡,畫中女士是從約1911年至1926年就跟隨他的模特兒 Bertha Hamilton Don-Wauchope。由淺紫灰色的牆壁看,作畫的地點應該是卡德爾在愛丁堡的畫室內。

另從構圖與平面色彩的表達方式觀察,多少含有印象派美國畫家 詹姆斯.惠斯勒 (James McNeill Whistler) 的影子或者影響,不過,卡德爾的這幅畫作確實更為時尚,「時尚風潮」是20世紀初期英國愛德華時代普遍社會的一種流行。

卡德爾出生在愛丁堡,父親是外科醫生。1909年回到愛丁堡之前曾在巴黎學習與慕尼黑居住過。縱使畫風承受印象派的影響,但從1920年開始,他的作品變得更為明亮,更不拘束,陰影是被刻意抑制的,用意是讓色彩更趨平面化;他特別執着於色彩彩度的含量、「面」與「面」如何貫穿與連結。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23:04 (IP:  ) T 4553_R 356 引 用

△《Three Tahitians》Artist: Paul Gauguin (French, 1848-1903), 1899, 73.00 x 94.0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這一定是後印象派畫家 保羅.高更 (Paul Gauguin) 的作品,畫風太過鮮明了。問題是,高更生前的聲望沒有太夠響亮,結婚生子、幹過證券交易所的行員、海報張貼員、離婚、跑到南太平洋法國的殖民地大溪地......等等,經濟情況並不好過,晚年更慘,疾病纏身,最後客死於法屬的希瓦瓦島 (Hiva Oa)。

高更追求藝術的生涯裡充滿了憧憬、毅力與更多的執着。出生於巴黎,父親是新聞記者,但參與過軍事政變失敗後必需遠走他鄉,因此高更隨著家人在秘魯生活到七歲。回到法國後,17歲跑船當船員、幹海軍,在證券交易所謀得一份工作之後生活總算安定下來。

在諸多藝術家的慫恿與鼓勵下,放下白領生活,選擇了繪畫作為終生職業,他同梵谷是熟識的,當兩人在南部亞爾 (Arles) 爭執鬧翻而導致梵谷自殘割下自己的左耳後,高更毅然決然跑去南太平洋的島嶼砌築他的異國夢。

一夢十四年 (1891-1903),畫作不少,都是你我熟悉的大溪地土著身影,但高更卻也罹患了重病,需靠嗎啡止痛甚至成癮,拄著拐杖一跛一跛於南太平洋的島上......。這異國夢想,留給了世人無限遐想以及無數偉大而令人崇敬的藝術作品。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23:37 (IP:  ) T 4553_R 357 引 用

△《Collioure》Artist: André Derain (French, 1880-1954), 1905, 60.20 x 73.5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法國野獸派畫家 安德列.德蘭 (André Derain) 的畫風粗獷、富饒個性又渾厚,他與馬蒂斯共創了野獸派,推心置腹、肝膽相照。德蘭出生在巴黎附近的 Chatou,本來主修工程,遇上畫家 弗拉芒克 (Maurice de Vlaminck) 和馬蒂斯後,轉向改攻藝術,後來這三位畫家都成了野獸派的創始成員。

1905年夏天,德蘭與馬蒂斯相偕跑到法國最南端、地中海濱的科利烏爾 (Collioure) 寫生作畫,那裡陽光普照,讓景物的陰影降至最低,這種情景十足符合野獸派豔麗色彩的要求。這作品《Collioure》就是那年創作出來的。

扁平的油畫筆,一筆一抹,幾乎把地中海的山水給「平面化」給「圖案化」了。這是強烈追求高彩度的時期,簡直是從鉛管擠出顏料直接就畫在畫布上一樣,那是最純淨的顏色。不過,從1909年起德蘭受到立體主義和塞尚的影響,他的色彩漸趨柔和,表達的形式也變得更為沈著穩定。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24:12 (IP:  ) T 4553_R 358 引 用
 
△ (L.)《Mother and Child》Artist: Pablo Picasso (Spanish / French, 1881-1973), 1902, 40.50 x 33.00 cm, oil on paper laid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 (R.)《Guitar, Gas-Jet and Bottle》Artist: Pablo Picasso (Spanish / French, 1881-1973), 1913, 70.40 x 55.30 cm, oil, charcoal, tinted varnish and grit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西班牙畫家 畢卡索 (Pablo Picasso) 一生之中的創作階段大致可分成四個時期,分別是:「藍色時期」(1901-1904)、「粉紅色時期」(1904-1906)、「立體派時期」(1909-1919) 和「晚期」(1912-1972)。此次 [笛洋藝術博物館] 就有兩件畢卡索的作品,核對一下年份,大致可以歸類是屬於哪個時期。當然是粗略性的,因為這種分法仍舊存有一些爭議。

《母與子 / Mother and Child》(左圖)是1902年的「藍色時期」,1901年受到詩人朋友 Carlos Casagemas 自殺的影響,畢卡索情緒低落到不行,三四年內的作品誨黯一片,以深藍色和墨綠色為主調,主題大多是母與子、街上的乞丐或賣藝人等,聊無生趣灰暗到極至。

這件《Mother and Child》描寫的是看到巴黎女子監獄裡的景況,受刑婦女之中,有人還有襁袍牽掛的負擔,那種心靈的煎熬與痛苦,何其觸動人心啊!畢卡索讓抱著孩子的母親背對觀賞者,遮掩一切的無奈、痛楚和羞恥。

《吉他、噴霧罐和瓶子 / Guitar, Gas-Jet and Bottle》(右圖)這是標準型的「立體派時期」,1912年畢卡索與好友 布拉克 (Georges Braque) 一起嘗試新的創作技法,使用壁紙或報紙黏貼在畫布上 (Collage)、再用畫刀刮剔油畫顏料產生肌理的質感、顏料裡摻合細沙......等等,試圖創造另類方向的表現形式。

這件作品《Guitar, Gas-Jet and Bottle》就是那時期的代表作之一,畢卡索多產、思維敏銳,見異思遷也是必然的結果;布拉克則一直堅持著「立體主義」的創作路線,鞏固了藝術史上「立體主義」的歷史定位。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24:53 (IP:  ) T 4553_R 359 引 用

△《Japanese Theater》Artist: Ernst Ludwig Kirchner (German, 1880-1938), ca. 1909, 113.70 x 113.7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20世紀初期德國興起表現主義 (Expressionnisme) 的風潮,有一個藝術團體叫「橋社 / Die Brücke」,領導人物就是 恩斯特.路得維格.基爾希納 (Ernst Ludwig Kirchner)。他們主張藝術不該一昧模仿自然,必需表達出創作者的個人想像及趣味性。參與的藝術家除基爾希納外,還有 Erich Heckel 和 Karl Schmidt-Rottluff 等。

形式上,橋社成員的繪畫風格帶有強烈的艷麗色彩,簡化主體的造形,刻意避開繁文縟節的細部描述,筆觸粗獷、用色大膽。油畫之外,他們也從事木刻版畫、石版畫和水彩畫的創作;創作主題則大多環繞著都會生活的種種現象。

本作品《日本劇院 / Japanese Theater》就是德國表現主義的典型範例,日本劇院,當時德勒斯登 (Dresden) 刮起一陣異國風的熱潮,這群年輕的藝術家看準這個聚焦點,大事創作。《Japanese Theater》是德勒斯登的阿爾伯特劇院 (Albert Theatre),舞孃們正在歌舞臺上表演的情況。基爾希納在1908年12月參觀過馬蒂斯的畫展後,受其影響也把他的色彩予與平面化了。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25:17 (IP:  ) T 4553_R 360 引 用

△《The Painting Session》Artist: Henri Matisse (French, 1869-1954), 1919, 73.40 x 92.2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一般喜歡藝術的人都會喜歡野獸派的巨匠 馬蒂斯 ( Henri Matisse ) 的作品,那份感受如同欣賞 米羅 (Joan Miró) 的藝術創作相類似,輕鬆愉快、了無負擔,令人嚮往。

1917年馬蒂斯搬遷到法國南方尼斯的西米埃茲 (Cimiez) 長住十年,這作品《The Painting Session》就是那時期在旅館的房間裡完成的。

有點本末倒置,房間裡的擺設物品應該是實物據實呈現,可是背景卻換成天鵝絨般的黑色簾幕或者牆壁,襯托出鏡子的鮮明,鏡子又反照出瓶花、棕櫚和海景。左邊應該是馬蒂斯自己,右手邊專心看書的女孩是18歲的模特兒 Antoinette Arnoux。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25:49 (IP:  ) T 4553_R 361 引 用

△《Max Ernst Showing a Young Girl the Head of His Father》Artist: Max Ernst (German, 1891-1976), 1926 or 1927, 114.30 x 146.8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德國超現實主義畫家 馬克斯.恩斯特 (Max Ernst) 相當著迷於心理學和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理論,這作品所表達的情境非常驚悚:左下角可能是恩斯特已經去世的妹妹,中間背景有如太陽的大圓環隱喻著他的父親,提著頭顱的人像形影則是他自己,三角關係形成一個亂倫、緊張而頹廢的暗示 ——「弒父娶母慾望」與「戀母情結」的震懾畫面。

這件作品畫幅很大,震懾力道極強。恩斯特出生在德國科隆附近,本來主修哲學,後來轉向藝術發展,1919年成為科隆「達達主義 / Dadaism」繪畫的先驅人物之一。1922年移居巴黎,與當時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家們廝混,他還發明了一種稱為「Grattage / 刮剔」的繪畫技法,用來表現森林的木材質感,強化了質地的紋理。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26:18 (IP:  ) T 4553_R 362 引 用

△《Woman and Still Life》Artist: Fernand Léger (French, 1881-1955), 1921, 65.50 x 92.0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立體主義的繪畫形式千百種,像這種接近抽象幾何的結構倒也十分突出而別具風格。它是1920年和1921年之間的系列畫作之一:斜倚的裸體女人和一些靜物的組合,女人的胴體又如扭曲的管狀形體,背景是平面的網格圖案,怎麼看,儼然就是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社會生活的寫照。

畫家是法國立體主義的 費爾南.萊熱 (Fernand Léger),出生於下諾曼第,父親以豢養牛隻營生。1902年萊熱自力更生以建築繪圖員為職業而定居於巴黎,1909年提出立體派畫作與巴黎的畫壇首次見面,他作品中的結構表現與畢卡索和布拉克的碎片形式大異其趣,改用大膽的管狀造形,讓他成為風格出色的立體主義重點畫家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萊熱曾到美國避居,有感於國家的動力和活力,他在美國創作了不少作品,1935年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過個展。2008年5月,作品《Étude pour la femme en bleu (1912–13)》於紐約蘇富比,以 US$ 3,924.1 萬美元落槌售出。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26:55 (IP:  ) T 4553_R 363 引 用

△《Composition with Double Line and Yellow》Artist: Piet Mondrian (Dutch, 1872-1944), 1932, 45.30 x 45.3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皮特.蒙德里安 (Piet Cornelies Mondrian) 大家絕不陌生,他是荷蘭「風格派運動 / De Stijl」「新塑造主義 / Neoplasticism」、「幾何形體派」的主導畫家,白底作品由垂直與水平的黑色線條所構成,色彩大多以紅、黃、青三原色表現。節奏輕快、韻律鮮明,其畫風影響後世的建築、傢俱與其他的生活文化甚遠。

他的創作基礎奠基於對物象的深入觀察,1911年在巴黎歷經立體派畢卡索及布拉克的剖析洗禮,使用抽象造型及原始性色彩重塑「秩序」與「和平」的理念。二次大戰期間他在倫敦,心情大受影響,作品逐呈現出陰鬱的表達方式,幾乎通篇由黑色線條所貫穿。

1940年,他移居到紐約,重啓了色彩領域中的活力,作品益加明亮、更為抽像,反映了紐約現代精神的意涵,音樂性的節奏感超越先前的其他創作,可謂登峰造極。因此,才有作品《 百老匯爵士樂 / Broadway Boogie-Woogie, 1942-43 》的產生。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27:38 (IP:  ) T 4553_R 364 引 用

△《Head of a Woman》Artist: Alexei von Jawlensky (Russian, 1864-1941), ca. 1911, 52.20 x 50.20 cm, oil on millboard laid on plywood,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相對於蒙德里安的理性與華麗,俄羅斯表現主義畫家 阿列克謝.馮.嘉廉斯基 (Alexej von Jawlensky) 的作品屬於是熱燙火辣型的,《女人的頭像 / Head of a Woman》可以如此之豔麗,面頰、鼻樑、髮際......,都可以如此嬌豔窈窕。

縱使是一種暴力美學、暴力色彩,迷人之處在於他敢挑戰野獸派 安德列.德蘭 (André Derain) 的狂放豪邁,嘉廉斯基的多彩絕對迥異於他的祖國俄羅斯聖像繪畫的偉大傳統。

嘉廉斯基歷經過俄羅斯的軍旅戎馬生涯,出生在俄羅斯特維爾省的托爾若克 (Torzhok, Tver Governorate),脫下軍裝後跑到莫斯科、聖彼得堡和德國慕尼黑學習藝術。同是俄裔畫家,他拜會了抽象藝術的先驅 康丁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以及一班俄裔的藝術工作者,這時期的作品鬱鬱蔥蔥、色彩豐富,後來才走向抽象化、簡潔化和公式化的個人風格。

留下的遺產影響 Legacy?2003年11月,他的畫作《Schokko mit Tellerhut, 1910》以 US$ 929.6 萬美元賣出;2008年2月,又以 US$ 1,843 萬美元轉手成交。有人敢畫,也有人敢買,投資或投機端看站在哪個角度了。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28:16 (IP:  ) T 4553_R 365 引 用

△《The Candlestick》Artist: Georges Braque (French, 1882-1963), 1911, 46.20 x 38.2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喬治.布拉克 (Georges Braque) 是個了不起的20世紀法國立體主義畫家,他對於藝術史的重要貢獻是:1906年參與了野獸派的藝術聯盟,以及1908年至1912年之間與畢卡索共同創立體主義所扮演的角色。布拉克因畢卡索的強勢光芒,令其聲望略顯式微而低沉。

布拉克出生於巴黎郊區、瓦斯河谷省的阿讓特伊 (Argenteuil, Val-d‘Oise),父親與祖父都以油漆匠為職業,耳濡目染,自小對色彩就十分敏感。開始時,去到法國美術學院 (École des Beaux-Arts) 夜間班學習藝術。1905年,參觀過野獸派馬蒂斯和德朗 (André Derain) 的展覽後深受感動,與野獸派畫家 勞爾.杜飛 (Raoul Dufy) 相遇相識,也偕伴一起到過安特衛普旅遊。

1906年塞尚辭世,塞尚的主張影響了現代藝術的萌芽與成長,直接催化出立體主義的誕生,布拉克和畢卡索就是執其牛耳的代表。畢卡索先前經過「藍色時期」與「粉紅色時期」的熬煉,面相多元、吸引人的力道必然更強;布拉克則堅守著他立體派的崗位,直至終老。

從這件《燭台 / The Candlestick》作品看,應該是立體派鼎盛時期的創作。布拉克習慣性將所有的物象以切面、「形」「影」作為處理結構的元素,小自燭台靜物、大至景觀建築,他讓無數的切片壓縮成一個相同景深的空間,然後再使用一些文字、數字或圖形符號給予互制或者串聯。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28:51 (IP:  ) T 4553_R 366 引 用


從〔波提切利〕到〔布拉克〕,這趟美麗的饗宴十分豐富。無需舟車勞頓,我們輕鬆可以享受到館方的盛情美意,想留下些許記憶嗎?這裡是 [笛洋藝術博物館] 的展售部門。

以前還不是數位攝影的年代,離開美術館之前總要去繞它幾圈,畫冊最好,回家可以回味咀嚼;至少彩色明信片還能寄給遠方的友人,告訴他:我平安無恙,你呢?



平安無恙,你呢?唉......!年代不同,現在全給 E-mail、Line 或 Skype 取代了,少了寧靜寂寥日子裡那一份「等信的期待與美感」。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29:23 (IP:  ) T 4553_R 367 引 用


不論有空沒空,不管老少,都要撥冗接受歐洲的畫家們 —— 窮其一生創作出來的心血結晶的洗禮。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31:01 (IP:  ) T 4553_R 368 引 用


△「七情六慾」豐富了藝術創作的題材,文學、電影、舞蹈、雕塑......繪畫,哪樣少得了「七情六慾」的賜予或滋潤?

▽ 同樣是「七情六慾」惹的禍,特展「★ Keith Haring ★ The Political Line」早已謝幕撤走了,凱斯.哈林也早已撒手人寰,留下一件牆上的巨幅作品,讓兩個女孩靜坐下來細細省思。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32:36 (IP:  ) T 4553_R 369 引 用


看畫展是愉快的,透過作品,可以與藝術家們作心靈的交流,甚至分享他們創作時「喜、怒、哀、懼、愛、惡、欲」......的起心動念。

藝術創作者多半孤寂,千山踽踽獨行,生前能夠享有榮華境遇的畢竟是少數,後人的肯定與讚賞或許可以讓他們換得一丁點的慰藉。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33:24 (IP:  ) T 4553_R 370 引 用


離開藝術館之前,在走廊裡聽見兩位中年太太用台灣話對談,一問才知道一位住在聖荷西,另一位遠從高雄來作客,他鄉遇鄉親,當然倍感溫馨了。

出了藝術博物館,路過緊鄰的「日本茶花園」,五月底,櫻花還沒完全退去。迎風搖曳,一定也在回味它今年曾經擁有過的那一片繁華,移情?是我心底的猜想。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35:02 (IP:  ) T 4553_R 371 引 用


一片繁華,行人道旁的花花草草,隨著微風搖擺著,正是繁茂時候。要是肯接近藝術作品,

心底的一片繁華必然為你而起為你而升,不論心靈層面或者肉眼。

如果其他的「特展」值得拍照的話,那麼下回會再來 [笛洋藝術博物館] 同妳/你共享一次瑰麗的繁華盛會。謝謝。


回應:討海人 2015-06-24 22:50:59 (IP:  ) T 4553_R 372 引 用
幾天没了声與影的台客さん、嘻~ 原来是沉溺在美術的境界裡、那是您一片

安詳無雑音的境界! 我不一様、我需要拍岸的浪声~~~


毎一副画経過不同的人士、不同的角度来下評論、五光十彩、読後回味、也有

另類的感受、倚立在画前如酔如痴的嗜画客的表情也会令我敬偎、這一欄十足

令人拆服!這不只是報導的一欄、更是台客さん流落出身心裡的毎一顆芸術細胞!!

感謝台客さん、急待有下集!!!!!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5 08:00:34 (IP:  ) T 4553_R 373 引 用
多謝 討海大爺 溢美之言,小弟受用不盡。

看畫展就需要一點耐心,如果先了解一下該作品的創作背景,那麼可以更深入清楚以及感受藝術家的表達涵義。

一些負責任的美術館通常在展出作品旁,會有一些小提示,或者邊看邊聽耳機的解說,幫助絕對不小。

其實拍攝繪畫作品很不討好,光線亮些還可差強人意,燈光一誨黯,唉!累癱啦。

回應:泰伯 2015-06-26 00:37:40 (IP:  ) T 4553_R 374 引 用
感謝啊,比身歷其境還精彩,

台客前輩的大作,真是比專業的還專業,

真的必須想辦法留之傳世...永遠讓大家分享....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6 13:11:59 (IP:  ) T 4553_R 375 引 用
感謝 泰伯 賢拜的鼓勵啦,說實在,美術館拍照小弟可以改善的空間還很大,慢慢琢磨慢慢學習,尤其碰上燈光太過黯澹的時候。

值得斟酌的有:

1) 手持晃動:可以想想辦法試試看。既然不能攜帶三腳架入場,於是曾經有人建議:不妨試著改用釣魚線綁著一只大 Screw Washer,置放於地板上,拍照時拉直釣魚線,看看能否減少晃動?

 哈哈!看起來一定很土,管不着了,改天來試看看,大家千萬別笑出聲音就好。

2) 設定極限:目的是降低晃動,這是我個人經驗的基本要求。曝光時間最慢不得慢於 1/30sec;光圈不要大於 F7.1;如果都不合乎要求,才放大 ISO 值,最好不超過 ISO1,600。

 要是突破了上項的極限,可能造成輕微晃動,而且畫面周圍會有產生「糊掉」的情況,細節受損嚴重。

3) 白平衡失真:展場的燈光千變萬化,隨時調整設定外好像別無他法。不過最討厭是經常偏黃,真是累人。

4) 有了不算太差的「原始圖檔」,後製時的去頭去尾,調整其他的問題則相對比較輕鬆些了。

5) 僅供大家參考,《綠翠園》有經驗的前輩們比如 someone 賢拜,望請不吝賜教,應該還有更妥善與改進的方法才是。

回應:X Ma 2015-06-26 18:22:35 (IP:  ) T 4553_R 376 引 用

真的必須想辦法留之傳世...永遠讓大家分享

~~~~~~~~~~~~~~~~~~~~~~~~~~~~~~~~~~

泰伯 san 應該建議 Taiker san 把每個單元都寫成一篇獨立遊記,再合起來變成一本書、書還可以分好幾冊,依照年代、專趣或地域分都可以。泰伯 san、Seaman san to someone san 可寫介詔、楔子或序文,出版商還可給版稅和稿費。

我正在讀一位老同學的 Travel writing 初稿,非常感動,他中文版的序文是正藍旗的何懷碩老傢伙寫的,還好沒什麼紅藍政治毒素。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03 00:01:02 (IP:  ) T 4553_R 377 引 用
剛剛才介紹過 [榮譽軍團藝術博物館] ,再來對照另一個 [笛洋藝術博物館],前者以歐洲藝術為主軸,後者則以建檔美國藝術的收藏為職志。相輔相成,是『舊金山藝術博物館聯盟 /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成立的宗旨。

兩座藝術博物館兩相比較之下,也許可以略見:「美國藝術」與「歐洲藝術」存有的臍帶關連、文化特性和發展衍變的脈絡等,應該是一個較為深層可以探討的題材。

寄望於前輩們抒發您的精闢高見與另類想法,竭誠歡迎妳/你來作參與。

近些時台客忙著 [笛洋藝術博物館] 新特展『透納—釋放/繪畫 (J.M.W. TURNER - Painting Set Free)』的拍攝與理稿,透納是十九世紀英國的知名畫家,期待可以盡速介紹給妳/你,十分難得。

回應:someone 2015-09-03 09:52:16 (IP:  ) T 4553_R 378 引 用

天涯前輩晚安~

>>> 這四座美術館是:[笛洋藝術博物館 / M.H. de Young Museum]、[榮耀軍團藝術博物館 / California Palace of the Legion of Honor]、[舊金山現代藝術館 /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和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 R0

真是受不了受不了~ 受不了的誘惑啊~ 一張綠翠園免費門票,可以看4個博物館,還不限次數!

感謝天涯前輩! 鞠躬!


>>> 湯瑪士.希爾茲克拉克曾因此作而獲得了西班牙馬德里的榮譽勳章。他 1882 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曾經是紐約藝術學生聯盟的學員,
>>> 並在巴黎高等美術學院修習雕塑。1891年還以繪畫作品《 Night Market in Morocco 》榮獲德國柏林萬國博覽會的金質獎,
>>> 至於西班牙為何參一腳頒獎給他?我就無從考證了。
>>> R18

因為湯瑪士這台「蘋果西打壓榨機」,也在西班牙的馬德里博覽會展示,西班牙國王私人賞他這個勳章...... [參考網頁如下,和文中幾句]

https://sites.google.com/site/thomasshieldsclarke/home/biography

He executed many large works in bronze and marble. His bronze group-fountain design, "The Cider Press", displayed at the Madrid Exposition, brought him a medal of honor presented to him personally by the King of Spain. It has made a permanent home at Golden Gate Park in San Francisco, CA.

可是他參加的是1884或1887年的還是那一年的,在google藏經不是閣樓翻箱好久還沒找到, 嘻~ 抱歉抱歉~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03 12:16:31 (IP:  ) T 4553_R 379 引 用
R378 >> 一張綠翠園免費門票,可以看4個博物館,還不限次數!

不行啊!someone 賢拜,小弟只作這兩座博物館就罷手了,太累人。

二來 [亞洲藝術博物館] 不好搞,多是菩薩來菩薩去的;[現代藝術館] 目前正在擴建整修之中,封館。


多謝賢拜對於《The Apple Cider Press》雕塑家湯瑪士.希爾茲克拉克(Thomas Shields Clarke)的補充增述。3Q!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0:47:40 (IP:  ) T 4553_R 380 引 用

       
       

       ▉ 特 展 / J.M.W. TURNER - Painting Set Free ▉

       地 點:[笛洋藝術博物館].特展大廳 (Herbst Exhibition Galleries)

       日 期:2015年6月20日–9月20日


       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畫家 透納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 的作品來到 [笛洋藝術博物館] 展出。

       六十餘幅油畫和水彩畫作品大多來自英國的 [泰特美術館 / Tate],少數則由美國及加拿大幾家美術館所提供。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0:50:00 (IP:  ) T 4553_R 381 引 用
       
△《Wave Breaking on a Lee Shore at Margate (Study for Rockets and Blue Lights)》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597 x 952 mm, ca. 1840, oil on canvas, Tate, accepted by the nation as part of the Turner Bequest 1856.

由英國 [泰特美術館 / Tate]、舊金山 [笛洋藝術博物館] 和洛杉磯 [蓋蒂博物館 / The J. Paul Getty Center] 共同策劃的『J.M.W. TURNER - Painting Set Free』特展,於舊金山展出三個月,迴響不賴,老少市民甚為捧場。

知名的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水彩畫家和版畫家 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過去早已揚名國際,其作品魅力始終讓人魂牽夢縈。「光之繪畫」的光影變化,織就成意象的幻化結構,展場裡充滿著一陣陣驚歎,委實名不虛傳。

.生平紀要.

透納出生於倫敦,父親 William Turner 是一位理髮匠和假髮設計師,母親 Mary Marshall 來自一個屠夫的家庭。由於透納的妹妹 Mary Ann 年幼早世,致使母親精神失常,因此透納被送到倫敦泰晤士河畔的舅舅家裡寄養,年少時對於繪畫就產生極高的興趣。

大約1786年,透納被送到肯特海岸東北部的馬蓋特 (Margate) 上學,開始繪製了一些小鎮的風景畫作,父親將他的作品陳列在理髮店的櫥窗裡展示並且出售,還跟畫家 托馬斯.斯托瑟德 (Thomas Stothard, 1755-1834) 吹噓說:「先生,我的兒子將來也會是一位畫家。」

1789年14歲時,進入皇家藝術研究院 (Royal Academy of Arts) 修讀,次年即被研究院正式錄取,之後每一年都會提出作品參與研究院的年度展出。

透納畢生喜愛旅行,他的創作題材幾乎全以風景為主,因此從各地的景觀吸取並孕育靈感。1802年開始逕赴法國和瑞士等地,並前往羅浮宮臨摹大師的作品;1835年60歲,他更作了一次大規模的歐陸旅遊,遠到丹麥和波希米亞;1836年抵達義大利西北部的瓦萊達奧斯塔 (Val d‘Aosta) 山區寫生;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瑞士和德國等地都有他的足跡,風光旖旎的威尼斯更是他多次造訪的名勝。一直到1845年法國的北海岸之旅才是他最後一次的出門寫生,那時他已經70歲了。

他的旅遊方式很特別,跟苦行僧沒兩樣,單獨徒步,一走可以走上幾英哩。其實,一般觀光客有的困擾他都有,比如語言問題或者傷風感冒等小毛病。堅持「信念」吧!追求藝術的「信念」與毅力驅使一位創作者邁開腳步、永遠勇往直前!

沿途他作過許許多多的速寫、水彩畫甚或油畫;夏天旅遊、冬季則以速寫進行大幅油畫的創作,遺留下來為數眾多的作品大多捐贈給國家,主要以泰特美術館和國家畫廊為主。他的透明水彩風格具有十足的英國風,透明、優雅,是舉世知名的水彩畫風典範。

透納終身未娶,但育有兩個女兒,生母應該是寡婦 莎拉.丹比 (Sarah Danby);之後又跟一位寡婦 Sophia Caroline Booth 在倫敦西邊的切爾西 (Chelsea) 同居生活了18年。透納的個性有些古怪離俗,朋友不多。早年與他的父親共同居住了30年,父親打點他的起居生活,而且成了他的畫室助理。父親去世後,透納罹患抑鬱症,最後在情婦家中與世長辭,依其遺願葬在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享年76歲。


/ 生平簡文參考來源:● J.M.W. TURNER - Painting Set Free  ● Tate  ●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 透納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0:50:49 (IP:  ) T 4553_R 382 引 用


特展的入口。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0:51:50 (IP:  ) T 4553_R 383 引 用


「海洋」!由於透納以表現海洋脈動的大格局氣勢而聞名於世,特展大廳以投影影片,傳達透納的創作思路、旨意與遺風。

翻騰的浪濤,是一代藝術家對於大自然與浩瀚汪洋的聲聲嘆息和禮讚,海洋的呼吸,讓透納以作品紀錄下一幅幅變化莫測的經典結構。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0:52:30 (IP:  ) T 4553_R 384 引 用


△(R.)《Ancient Rome: Agrippina Landing with the Ashes of Germanicus. The Triumphal Palace of the Caesars Restored》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914 x 1219 mm, exhibited 1839, oil on canvas, Tate, accepted by the nation as part of the Turner Bequest 1856.

透納中晚年開始,特別熱衷於反映當代題材的創作,諸如:義大利歷史、拿破崙戰爭 (1803-1815)、捕鯨業的狀況以及1834年發生於倫敦西敏宮國會的大火災等等。對於歷史和神話故事的描述,不遺餘力。

這作品描繪的是羅馬 儒略-克勞狄王朝 (Julio-Claudian Dynasty) 皇室成員之一的 日耳曼尼庫斯 (Germanicus Julius Caesar) 的歷史故事。他是羅馬帝國皇帝 提比略 的養子,羅馬人盛行由養子繼承王位,加上日耳曼尼庫斯深受人民的愛戴,鬥爭結果,卻讓他死在古城安提阿 (Antioch),因毒藥或傳說中的魔法而致命?說法不一。

畫面是遺孀大阿格里皮娜 (Agrippina) 搭船護送 日耳曼尼庫斯 骨灰重回羅馬的情景,大阿格里皮娜是著名的貴族婦女,被譽為是羅馬帝國最貞潔、最尊貴的女性之一。

展場有些畫作的說明下方附帶了詩句,茲重錄於下:

『The clear stream,
 Aye,—the yellow Tiber glimmers to her beam,
 Even while the sun is setting.
     --Anonymous』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0:53:13 (IP:  ) T 4553_R 385 引 用

△《Neapolitan Fisher Girls Surprised Bathing by Moonlight》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651 x 803 mm, exhibited 1840[?], oil on canvas, The Huntington Library, Art Collections and Botanical.

公元79年義大利南部維蘇威火山的一次大爆發,毀滅了當時的龐貝城。這一史實觸發了透納的靈感,讓他描繪月光下一群婦女正在拿坡里灣沐浴的景況,遠處是火山冲天噴發,前景則是婦女們生起火堆用以取暖,屬於是歷史的記憶。

災變的場景是透納喜愛表現的題材,他擅於利用空間突起忽落的瞬息變化,企圖探索所有構圖方式的更多可能性。縱然水邊沐浴的婦女們是作品的主題,但整體結構的營造才是作品引人入勝之所在。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0:53:47 (IP:  ) T 4553_R 386 引 用

△《The Disembarkation of Louis-Philippe at the Royal Clarence Yard, Gosport, 8 October 1844》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908 x 1213 mm, ca. 1844-1845, oil on canvas, Tate, accepted by the nation as part of the Turner Bequest 1856.

透納來到英格蘭東南部的朴茨茅斯 (Portsmouth),記錄法國國王 路易-菲利普 (Louis-Philippe) 的國事訪問,他作過許多速寫,這幅油畫是其中之一。描寫的是 路易-菲利普 下船的景象,萬民簇擁夾道歡迎。

萬頭聳動的人群其實是創作裡的一群群符號而已,透納以抽象的概念架構起整幅作品的組合元素,人潮的形影被「筆觸」賦以平面化甚而肌理化,人的影像其實是被抽離的,這是透納創作的獨特技法,之所以被稱為「光之繪畫」並非空穴來風。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0:55:37 (IP:  ) T 4553_R 387 引 用

△《Peace - Burial at Sea》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870 x 867 mm, exhibited 1842, oil on canvas, Tate, accepted by the nation as part of the Turner Bequest 1856.

先前介紹過的蘇格蘭畫家大衛.威爾基爵士 (Sir David Wilkie, 上右小圖) 是透納的好友,1841年當威爾基去世舉行海葬時,透納參與了告別式,次年他為摯友完成了這幅精緻的創作《Peace - Burial at Sea》。

冷冽泛白的大片天空與色彩濃郁飽和的黑煙及黑色船體,形成一個極為鮮明的對比,畫題《Peace - Burial at Sea》,強調和平,悼念亡友的摯情、莊嚴與寧靜。相對於1805年拿破崙企圖入侵英國的戰爭,「戰爭與和平」的思維旋即成為透納創作的隱喻對照。



『The midnight torch gleamed o‘er the steamer‘s side
 And Merit‘s [corpse] was yielded to the tide.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Fallacies of Hope』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0:56:46 (IP:  ) T 4553_R 388 引 用

△(L.)《The Angle Standing in the Sun》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787 x 787 mm, exhibited 1846, oil on canvas, Tate, accepted by the nation as part of the Turner Bequest 1856.

這是聖經舊約裡的故事:敘述伊甸園的守護天使 米迦勒 (Archangel Michael),出現在審判日當天的場合,她正揮舞著如火焰般的利劍。

畫作前景瀰漫著謀殺和背叛的詭譎氣氛,亞當和夏娃為死去的孩子亞貝而嚎啕痛哭(左);美麗的寡婦朱迪思 (Judith) 提著何樂弗尼 (Holofernes) 的無頭屍體,報復何 樂弗尼 的淫慾與摧毀家園的惡行(右)。

何其低沉悲觀!可能,是透納自己心境的寫照,因為他現實生活裡沒有一般人的幸運幸福,有過寡婦的生活關係,但還是終身未娶,可以交心的朋友很少很少。

『And I saw an angel standing in the sun; and he cried with a loud voice, saying to all the fowls that fly in the midst of heaven.
 Come and gather yourselves together unto the supper of the great God.
      --Revelation 19:17』

△(R.)《Light and Colour (Goethe‘s Theory) - The Morning after the Deluge - Moses Writing the Book of Genesis》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787 x 787 mm, exhibited 1843, oil on canvas, Tate, accepted by the nation as part of the Turner Bequest 1856.

作品《Light and Colour (Goethe‘s Theory)》取材自聖經舊約中摩西的創世記一書,描寫一個洪水泛濫過後的清晨,在無法控制的大自然災害中,男人被塑造成一個被動而消極的角色。畫面中央隱約的蛇,代表在荒野中可以治癒瘟疫的使者。

透納透過「歌德理論(色彩理論, Theory of Colors)」進行色彩、陰影、折射和色差的構築嘗試,將洪水與光線的無窮變幻,敘述光與色的對應關係。此概念的延伸發展,影響到1870年法國印象派的萌芽。

『The ark stood firm on Ararat; th‘returning sun
 Exhaled earth‘s humid bubbles, and emulous of light,
 Reflected her lost forms, each in prismatic guise
 Hope‘s harbinger, ephemeral as the summer fly
 Which rises, flits, expand, and dies.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Fallacies of Hope』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0:57:59 (IP:  ) T 4553_R 389 引 用

△《Modern Rome-Campo Vaccino》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902 x 1220 mm, exhibited 1839, oil on canvas,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Los Angeles.

造訪過羅馬十年之後,透納揭開記憶的面紗描繪出永恆之城的影像,巴洛克式的教堂、歷史遺跡、古羅馬廣場......等,朦朧的月光下,城市的居民們仍舊繼續著他們的日常生活。

1839年本作品首次展出於皇家藝術研究院 (Royal Academy) 時,透納選擇了詩人拜倫 (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 的詩句伴隨著這一件畫作同時展出:

『The moon is up, and yet it is not night,
 The sun as yet divides the day with her.
      -- Lord Byron,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1812-1818), as altered by Turner』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0:58:48 (IP:  ) T 4553_R 390 引 用

△《The Hero of a Hundred Fights》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908 x 1213 mm, ca. 1800-1810, reworked and exhibited 1847, oil on canvas, Tate, accepted by the nation as part of the Turner Bequest 1856.

作品《The Hero of a Hundred Fights》的原先初稿是準備進行機械工廠的繪畫,適逢百戰英雄 威靈頓公爵 (Duke of Wellington) 銅像的豎立,透納逐將它轉變成光線對比強烈的歌詠場景。

畫面中,威靈頓公爵是個虛幻的模糊影像,讓民族英雄成為飄浮的鮮明形影;同時,其色彩和色調更被賦予構成主題的厚實力道。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0:59:29 (IP:  ) T 4553_R 391 引 用

△《The Bright Stone of Honour (Ehrenbreitstein) and the Tomb of Marceau, from Byron‘s Childe Harold》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930 x 1230 mm, exhibited 1835, oil on canvas, Private collection, courtesy of the Ashmolean Museum, University of Oxford, UK.

有關本件作品的文字記載闕如,它是現藏於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 (Ashmolean Museum) 由私人提供的館藏作品。

畫作場景是德國萊茵河畔埃倫布賴特施泰因 (Ehrenbreitstein) 的防禦工事要塞,位於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科布倫茨 (Koblenz)。2002年,這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之一。

『By Coblentz, on a rise of gentle ground,
 There is a small and simple pyramid,
 Crowning the summit of the verdant mound;
 Beneath its base are heroes‘ ashes hid,
 Our enemy‘s - but let that not forbid
 Honour to Marceau...He was freedom‘s champion!
     -- Lord Byron,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1812-1818), as altered by Turner』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1:00:18 (IP:  ) T 4553_R 392 引 用

△《Shade and Darkness - The Evening of the Deluge》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787 x 781 mm, exhibited 1843, oil on canvas, Tate, accepted by the nation as part of the Turner Bequest 1856.

這是另一件《Light and Colour (Goethe‘s Theory)》作品,同樣是根據摩西的創世記敘述大洪水泛濫成災的大場景。

透納的藝術創作傾向於打破造形的成規,以不可預知的構成元素,闡述他心目中的想法、具象化思維,其作品總瀰漫著一股「未可預期」的魅力。

『The morn put forth her sign of woe unheeded;
 But disobedience slept; the dark‘ning Deluge closed around,
 And the last token came: the giant framework floated,
 The roused birds forsook their nightly shelters screaming
 And the beasts waded to the ark.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Fallacies of Hope』
 


△《The Angel Troubling the Pool》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228 x 290 mm, ca. 1845, graphite and watercolor on paper, Tate, accepted by the nation as part of the Turner Bequest 1856.

與眾不同的是,透納利用阿爾卑斯山的山景融入了聖經主題,敘述耶路撒冷瀕臨大旱的狀態,五個門廊裡靜靜躺著一大群無能為力的信眾、盲者,氣氛停滯與枯槁,全在等待雨水的降臨。

天使落腳於乾枯的池塘旁,臨危受命,為生民禱告、為眾人消災除厄。透納選擇了這種「令人不安」的表現技法,預警世人:居安當需思危。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1:01:13 (IP:  ) T 4553_R 393 引 用

△(L.)《Dawn of Christianity (Flight into Egypt)》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785 x 785 mm, exhibited 1841, oil on canvas, National Museums Northern Ireland.

《基督教黎明(逃往埃及)》描寫的是:耶蘇出生後不久,為了逃避希律王的追殺,舉家趁天未破曉之前,由巴勒斯坦倉促逃往埃及的經過情節。

透納的表達方式完全不同於過去拜占庭的僵化形式,改以隱喻的手法,甚或以更加抽象的方式詮釋聖經的題材。觀賞者出乎意料之外的驚嘆,必然是可以想像。

『That Star has risen.
       --Rev. Thomas Gisborne‘s Walks in a Forest (1794)』

△(R.)《War. The Exile and the Rock Limpet》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794 x 794 mm, exhibited 1842, oil on canvas, Tate, accepted by the nation as part of the Turner Bequest 1856.

1815年拿破崙從流放的厄爾巴島濳返法國後,重新奪得政權,但也僅僅維持百日而已。再次被流放至聖赫勒拿 (St Helena),1821年5月5日去世於該島上,一代梟雄終歸黃泉。

本件作品完成於拿破崙骨灰被送回法國的那一年,作品並沒有妖魔化拿破崙,不過着軍服的拿破崙與遍地橘紅色的週遭卻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毫不搭嘎,作品畫框邊沿上寫的句子是「血海 Sea of Blood」。

『Ah! thy tent-formed shell is like
 A soldier‘s nightly bivouac, alone
 Amidst a sea of blood ...
 ... but you can join your comrades.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Fallacies of Hope』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1:01:49 (IP:  ) T 4553_R 394 引 用

△《The Burning of Houses of Loads and Commons, 16th October 1834》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921 x 1232 mm, exhibited 1835, oil on canvas,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1834年10月16日,倫敦西敏市的國會大廈 (Houses of Parliament, 西敏宮) 遭受漫天大火的肆孽,議會廳與其他廳室遭到焚毀,西敏廳未受波及得以倖免,右邊的橋樑正是橫跨泰晤士河上的西敏橋 (Westminster Bridge)。

透納目睹了這一切,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包含速寫、水彩和油畫。災變成為繪畫題材其來有自,因為不論水患或者火災讓各式景觀改變了原有的視覺樣貌,相對的,令藝術創作的組合結構產生了「非比尋常」的轉換理由。

就透納的大部份創作而言,這是一件相當出色而且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現存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藝術博物館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1:02:39 (IP:  ) T 4553_R 395 引 用

△(L.)《Mercury and Argus》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1500 x 1092 mm, exhibited 1836 and reworked 1840,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Ottawa.

透納最大的能耐是把畫面營造得如詩似幻,洋溢浪漫丰采。如果將這款作品歸類為神話繪畫,似嫌勉強,因為主角人物小得幾乎難以辨認,而山川營造的氛圍確是如夢之幻境。

這件作品所描繪的題材是神話裡的 墨丘利 (Mercury) 與阿耳戈斯 (Argus),墨丘利 是醫藥、商人、旅行者的守護神,而且是傳遞信息的使者;傳說中的阿耳戈斯則是一位具有百隻眼睛的牧羊人。

故事情節有些複雜,墨丘利暫時舒緩了阿耳戈斯的注意力進而讓他閉上了所有眼睛,如此他就可以挾持朱庇特 (Jupiter) 的情婦伊俄 (Io),然後把 伊俄 變成一頭白色的小母牛......。

△(R.)《Undine Giving the Ring to Masaniello, Fisherman of Naples》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791 x 791 mm, exhibited 1846, oil on canvas, Tate, accepted by the nation as part of the Turner Bequest 1856, Tate, accepted by the nation as part of the Turner Bequest 1856.

中古世紀歐洲有個民間傳說:掌管四大元素(水、火、風、地)的四精靈之一的水仙女 溫蒂妮 (Undine) 出生下來就沒有靈魂,必需透過與男性凡人的結合以及孕育子女的方式才能獲得自身的靈魂。

這故事應該源自於德國作家穆特福開 (Friedrich De La Motte Foucque, 1777-1843) 的小說《Undine》。特納讓這傳說故事中的 溫蒂妮 將一只婚戒送給義大利拿坡里的漁夫 Masaniello,企圖引鱉入甕。

這幅闡述傳說的油畫作品表現得極為溫馨,正方形的格局裡流蕩著祥和的氣氛,一團絢麗的光芒代表毅力的穿透能量和自我改造的強力旨意。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1:03:13 (IP:  ) T 4553_R 396 引 用

△《Regulus》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895 x 1238 mm, 1828, reworked 1837, oil on canvas, Tate, accepted by the nation as part of the Turner Bequest 1856.

雷古魯斯 (Regulus) 是一位被北非古迦太基人 (Ancient Carthage) 俘獲的羅馬將軍,古迦太基人擬定遣送雷古魯斯回羅馬作為釋放戰俘的談判條件。當雷古魯斯重返迦太基時,他沒有完成使命,於是受到古迦太基人割去眼瞼的嚴厲懲罰。

1828年這幅畫作在羅馬首次展出。之後在佛羅倫斯 Uffizzi 畫廊的展覽時,獲得藝評界的熱議,指稱這處港口的表現技法媲美十七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的風景畫家克勞德.洛蘭 (Claude Lorrain, 1604-1682) 的風範,透納當然有心挑戰由 洛蘭 所開創出來的風景畫風及其創作路線。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1:03:53 (IP:  ) T 4553_R 397 引 用

△《Fire at the Grand Storehouse of the Tower of London, From Fire at the Tower of London Sketchbook, Turner BequestCCLXXXIII》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235 x 325 mm, 1841, watercolor on paper, Tate.

無獨有偶,除了1834年10月16日倫敦西敏市的國會大廈引起大火災之外,1841年10月30日夜晚,倫敦塔的大倉庫又遭回祿焚毀,漫天紅火,透納以速寫的方式紀錄下火災的場景。


△《Fire at the Grand Storehouse of the Tower of London, From Fire at the Tower of London Sketchbook, Turner BequestCCLXXXIII》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235 x 325 mm, 1841, watercolor on paper, Accepted by the nation as part of the Turner Bequest 1856.

從透納的速寫本取下裝框的水彩作品,一筆一抹,透露出畫家手稿的潤染筆跡,既淺薄透明但又渾厚有致,意象卻從一層層的疊影裡浮現出來。


△《Fire at the Grand Storehouse of the Tower of London, From Fire at the Tower of London Sketchbook, Turner BequestCCLXXXIII》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235 x 325 mm, 1841, oil on watercolor on paper, Tate, accepted by the nation as part of the Turner Bequest 1856.

回應:泰伯 2015-09-15 01:04:27 (IP:  ) T 4553_R 398 引 用
台客大,您應該申請版權了.....真是精彩的大作.....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1:06:44 (IP:  ) T 4553_R 399 引 用

△《Europa and the Bull》Artist: J. M. W. Turner (British, 1775-1851), 908 x 1216 mm, ca. 1845[?], oil on canvas, The Taft Museum of Art, Cincinnati, Ohio.

此作《歐羅巴與公牛 / Europa and the Bull》描繪的主題是希臘神話中腓尼基公主歐羅巴 (Europa) 的故事,歐羅巴聰慧靈秀、姿色誘人。主神宙斯狂戀歐羅巴,搖身一變成為一頭公牛去接近歐羅巴,結果將歐羅巴誘姦之後將她帶到了克里特島 (Crete) ......。



據後來一些藝評家的觀察,這也是一幅透納未完成的作品,反正透納習慣於把作品先送到皇家藝術研究院參與年度展出的預展,然後在畫作掛上牆壁之後,拿著畫具畫筆再去修修補補。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9-15 01:10:06 (IP:  ) T 4553_R 400 引 用
泰伯 賢拜,感謝大夥相招來看畫展,小弟學著用心服務大家而已。

 返回文化分區 返回 詩 情 畫 藝  ▲往上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回  應  意  見  主  題

意見主題:【◆ 舊金山.笛洋藝術博物館 ◆

文章請自行備份,站方不負擔保存之責。
同意網站共享並運用這篇文章。
跟 貼 勿 偏 離 主 題!

貼文請用繁體字。

姓 名:

回應內容:

請在本文章中挑出最夯最切題的關鍵詞s,來提高曝光率,
方便網友上網搜尋,兩關鍵詞之間用“,”(半格)分開。
關鍵詞: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